-
劉開豪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武陵山下》水墨山水畫,作品尺寸68cmX34cm豎幅。
2021-05-27 19:57:28 7 0 1416 -
李玉鳳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花鳥扇面
2017-12-11 08:37:41 6 5 1415 -
梁義勇收藏日記 對話
中國少數(shù)民族美術促進會會員展
祝賀畫展 , 旗開得勝 , 大獲成功。
梁義勇 記2018-03-26 11:07:39 8 0 1415 -
陳秀梅生活日記 對話
賀蘭山角下寫生,因為是五一勞動節(jié),旅游的人太多了,上山的路上車堵的都沒法走,一到了山上我們馬上進入寫生壯態(tài),這一天感覺節(jié)日過的非常有意義,又充實快樂。
2023-07-13 15:26:04 15 0 1415 -
俞曉紅視頻分享 對話
徐文實大師的百梅圖系列2017-12-21 14:18:17 9 2 1414 -
楊牧青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萬物唯心,法界唯識。這個“心”其真正的本義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論中所批判的“唯心論”是不同的,也與意識、物質孰先孰后的“世界觀”是不等同的!
馬克思最大的學問智慧就是對“資本剝削”的闡幽,再到政治運 到政治運動的策源,其它否定之否定、唯物唯心觀、社會與人的哲學觀等,都沒逃出佛陀心識論、老子名道說、易經陰陽變化等大智慧的已經早于兩千年的之論證。
心是整個宇宙的全部之名稱,佛陀悟道說法,就是講方法,他針對宇宙中的“人”這一類生物來說,心就是開始,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有名萬物之始,無名萬物之母”的關系。
識是本來就有的,與人活著不活著沒有多大關系,所以佛陀的“緣起法”很高明,也很通俗,世人大都犯了“無明”,所以不明白,看不懂。由識轉凈識,再由凈識轉智,這個已經在佛陀去世后近千年內才被高僧修行者弄明白而講出來,并用文字記錄下來,今天我們才知道“轉識成智”。
唯識的源流,是從緣起開始的。緣起是佛法的基本思想,也是佛陀的高明之處。緣起即“十二因緣”說,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取、有、生、老死。
十二因緣的核心在于“無明”二字,所以在《心經》便提到先有無明,而有生、老、病、死。如果無明滅,則生、老、病、死滅。無明生,則生、老、病、死生。如果沒有無明,如果無明滅,則生、老、病、死滅。無明生,則生、老、病、死生。如果沒有無明,也就沒有生、老、病、死。
“無明”是“識”的根本,所以法界唯識,這個識與現(xiàn)在科學講的“識”高明許多倍。“無明”含藏著一切“業(yè)”的種子。業(yè)是什么,業(yè)就是本來所有的,可以增,可以減,所以就有了“修行說”。對于眼晴能看到的人這類生物來說,“業(yè)”那是在“生”的過程中造種種的業(yè)而積聚成的一種力量。一一《楊牧青談藝錄》 查看更多2018-05-08 08:48:47 3 0 1414 -
2018-01-13 09:17:20 10 0 1413
-
楊牧青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真正的文化人就是做終身殉道的一件事!
佛陀舍身飼虎,十方三界都贊嘆其不可思議。爾時全世界的人都說這人腦子不正常、是傻瓜,才將自己肉身喂了饑餓不堪的老虎!
大詩人李白入了皇帝身邊,近過娘娘, 身邊,近過娘娘,也成過官場紅人,粉絲遍天下。但是,他卻不會唯利是圖,不會賺錢,所以又有人說他是傻冒文化人一個,怎么不弄些金手鏈之類的炫耀一下。據知,自李白死了之后的后世以來,不知多少人憑李白的詩文充門面而博得名滿,不知多少人靠李白的詩文發(fā)財求利,爾時誰來羞愧!
大畫家徐渭半生落魄,窮死于草席上。他生前畫畫千余幅,去世后不知多少靠賣他的畫作而致富,靠說他的藝術故事而混得滿面春風。但是,至今卻沒有一個人給他的立個牌位,上三柱高香,用青煙供養(yǎng)、感謝他的藝術。至于硬肯給一些所謂的名人跪拜,也不愿意去向徐渭鞠個躬。再至于,齊白石愿作他門下一條狗,此狗也不是多忠誠的狗!
敬畏文化,尊重文化人;敬畏藝術,不傲慢藝術人,才是人間正道,不管十方三界亦當如是!當然任何行業(yè)真正守的人,都需要人人相互去敬重的!
縱觀人類可考的文明歷史,有專家說,地球上至今共生存生活過約1500億個人,在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同步進程中,能垂訓后人、昭示后世的都是那些人?當共勉思之!
一一《楊牧青談藝錄》,今天再次重發(fā),以應先生倡導“藝術清規(guī)”之言。 查看更多2018-05-13 22:06:18 7 2 1413 -
馬培童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焦墨畫特色的寫與刻”童心寫歷(16);
焦墨藝術,于藝論道,藝道合一,其意至深。
萬物皆有黑白之體見陰陽,皆由一所生,直指人心。畫焦墨之方式在于觀物取象,目讀心記,立象畫意,禪意、道以藝 式在于觀物取象,目讀心記,立象畫意,禪意、道以藝行,藝以焦墨論道??虅澤耥嵑挽`魂,中得于心,與物神會,與道合一,凈心顯道。這種 刻 劃 意境表現(xiàn),主要來自于摩崖石窟及漢畫石刻技巧、技法和觀念。
將焦墨刻石皴藝術當中的刻制技巧的因素,和漢畫石刻刻的遺痕有機地相結合,就創(chuàng)作出了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刻石皴法語言。這種新的語言,形成了我獨特的視覺語言圖式,給人 留 下難 以 忘 懷 的 印 象。這 種 “寫”和“刻”,逆鋒用筆,以 將“寫”與“刻”結合起來的方式,產生出寫與刻的融匯,使作品別具一格。最主要的要注重畫面的構成,畫面的黑白陰陽處理,畫面的節(jié)奏和畫面的張力。這是在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所著重經營的位置。
所以,作品要給人一種大氣、富有張力的視覺效果,作畫方式的要獨特性,彰顯出焦墨藝術獨一無二。
馬培童20200302 查看更多2020-08-23 21:14:37 19 0 1413 -
耿濤生活日記 對話
鄭板橋傳人劉廣才先生答應傳授我板橋技法,成為板橋再傳人。
附劉廣才先生壬寅年國畫作品。2022-02-17 16:01:40 12 0 1413 -
劉開豪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黃山》國畫 豎幅 尺寸 34cmX68cm
2023-08-19 21:56:39 62 0 1413 -
朱德茂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為郎平題字《拼搏》
2017-11-25 08:12:37 9 0 1412 -
李繼德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動物寫實,國畫,喜歡的親們歡迎垂詢李繼德老師。
2018-02-10 11:37:14 6 0 1412 -
2019-04-07 11:22:50 13 0 1412
-
史介鴻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書法是瞬間的藝術,用的卻是一生功夫。看似簡單的寫字,但一點一畫都需要長年累月的練習,書寫時方能一揮而就,一氣呵成。
2019-08-07 07:15:04 9 0 1412 -
馬培童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童心寫歷(2)焦墨藝術特點之“焦”、“枯”、“韻”。
焦墨藝術之路上,形成了我自己特立獨行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理念。
我要追求一個是焦,一個是枯,一個是韻。
焦、即濃黑、無水、即作畫宏大 ,一個是韻。
焦、即濃黑、無水、即作畫宏大,是大氣;
枯,如干裂秋風,即有潤含春雨,如畫胡楊,用大寫意筆法,有別于前人,也有別于他人,更有別于過去的自己,本質上就是求新;
韻,即氣韻,如畫佛有神,用刻石皴筆法畫佛造像,要表現(xiàn)出之靈氣,之神韻,之可意會不可言傳。 講究“靜中求動”靜“和“平”,并追求靜中求“動”與“奇”,但我將“辯證法”化在創(chuàng)作之中,動就是靜中有動,奇是穩(wěn)中求奇。
“焦墨藝術是一個非常崇高的事業(yè),我要研究探索到底。只能發(fā)揚光大,傳承下去。同時,焦墨藝術也要為時代服務。作品創(chuàng)作必須要觀照這個時代。我的刻石皴筆法也要觀照這個時代創(chuàng)作,也要擔當和不辜負這個時代?!?br> 馬培童寫扵古沛,2020,元,初三。 查看更多2020-06-03 11:34:51 17 0 1412 -
曲錫旺生活日記 對話
感謝天津著名相聲演員趙津生老師,胡可瑜老師蒞臨靜海區(qū)酒緣翰墨坊,泰山酒業(yè)年會獻藝!特書《福壽康寧》《隨緣》合影留念。
2021-01-20 14:31:44 3 0 1412 -
田君才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一組小品習作,四尺三開
2018-02-14 10:15:21 6 0 1411 -
2020-09-17 17:55:02 7 0 1411
-
楊牧青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楊牧青:說文說字 小小以說說
由現(xiàn)時向前看,三千多年前甲骨文時代對"字"的意思、義理,有些"字"表現(xiàn)的比較隱寓、含藏,這不僅是象形什么的問題,也不是殷商人傻乎乎的就知道凡事都要去占卜問鬼神,當然也有 不是殷商人傻乎乎的就知道凡事都要去占卜問鬼神,當然也有殷商人對天地自然規(guī)律與光明向往、對幸福生活的祈求?。?br>周武革命后五、六百年間的周、秦、楚三家時代的青銅金文都在試圖增加筆劃形符想對"字"的意思、義理力求表現(xiàn)、表達的更清楚,以表明他們的族群、王權是上承天命,下接地理,并遵循天地自然規(guī)律與為人民盡可能的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上КF(xiàn)時代人的因歷史發(fā)展與演變,加之思想認識,人對"字"只知其形不明其義了。又可惜,生產資料和工具的改進,春秋戰(zhàn)國至漢初簡帛書體方便王命策政的流通與傳播,再次地對青銅金文的"字"的字義破壞、解散、重組,逐漸遠離天地自然規(guī)律與人性的狀態(tài)!
秦亡漢興之世,為了新政實施,統(tǒng)一王權與王朝,"字"再次地被名之為規(guī)范而處置之。于是夏、商及至周、秦、楚的"字"的天地大道就禿廢或改頭換面了,只留下了"文"的外表金玉其外,也只留下了民可是其使用之且不可知其本來的奧妙之相狀。因是王權愚民政策更加碼了,唯皇帝老爺一家唯大,貧富、階層差距太大太大了,以至于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怪不好意思的詩句誕生。
至近現(xiàn)代文明興起,科技為主,又對以往的族群進行了社會屬性上的劃分之后,什么原始、蠻荒、愚昧、神話等字眼都一股腦的堆給了華夏先祖,一切的一切又再次讓人不知"字"究竟說了什么意思,也只有"文"的層面而盡顯繁華之容,也只有聽從權力角逐下所謂的專家學者對"字"的攪拌了。
于是,有一些人,嘔心瀝血的當把華夏古文字、古圖紋、古圖符與上古文化的三皇五帝摸研幾遍后,與今昔、與歷史的現(xiàn)實社會,現(xiàn)實的客觀物質世界去對照對比之后,從"人性"來說也只能不言語了,如同那位老人家一樣,說法四十九載無一法可說;也只能是沒有使用納稅人俸祿者望書興嘆,大部頭的書及其價碼不是一般人能購置得起放在身后書架上也適當適時去充臉面了!
于是,也只能埋頭做自己的事了,只要幸福生活向我們招手,我們就必須努力,莫問收獲,但求耕耘,不勞而獲那當然就不是人了,管它個窗外幾春秋;也只能自己左手打右手了,原來老玩童、獨孤九劍的招式都是對的。小說小說,小人說小事,小人物也需要說小小的事,何不小小的說文說字一圖樂乎且有益于世間哉?
一個甲骨文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段歷史,演繹著遠古的歲月滄桑,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不是殷商人凡事迷信鬼神都要去占卜而形成的契刻文字,它是商王朝一種獨特的、重要的文字記錄方式,是商代人及其之前的文獻檔案……當下及今后冀望改觀對甲骨文的認知。
甲骨文乃至現(xiàn)行的簡體漢字,都隱含著中國人的無上智慧,映現(xiàn)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傳承,必須要上知天文,下通地理,適從時世,才能談人文,否則一切都是妄說。
自古華夏九州一體,中國的漢字研究必須要從華夏文化的本體本位中去認知,服務于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和需要。中國的文化自信、文化興國、文化強國必須要立足、根植于中國本有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當代文化當中,堅決不能再有“崇洋媚外”抹殺或否定華夏文化歷史的“欺祖滅宗”這種不正之狀態(tài)。
當今,有些人受不良思潮影響,在學術自由、開放包容、科學精神、交流互鑒的名義下滿腦子裝著“中華文明西來說”、“人類起源于非洲說”等被陸續(xù)已證明是錯誤的思想,對中國的漢字、中國的文化歷史亂講亂說,竟然異說著中國的漢字來源于兩河流域紙草書、來源于古埃及楔形文字、來源于古印度河圖紋等,并著有各種文論著作混淆國人視聽。必須要明白,黃河、長江孕育了中華文明,必然會有它存在的內在力量和淵源的!
我經常講,就現(xiàn)時代下若要研究古文字,研究上古文化和歷史,是需要復合型的知識儲備和融會,不是單一的,往往要涉及到二十多門學科的。甲骨文解密方法有五:
一者,天象為源,生命為本。
二者,科學實證+玄靈思維是認知人類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
三者,以象取形,昭示民生。
四者,神人共識,入于時境,拆合構件,窺其妙用,不應以今之眼觀所知而標準于古之眼觀所得。
五者,清除卜辭陰霾,回歸契字本來,窮究點畫因由,形音義理共參,窺天鑒地察于人文始識甲文骨字之根由。
還有,就“楊牧青古中國大昆侖文化史學觀”的幾句話也必須要復述,我的許多文稿中都有,網上能查到,看得見,即:“科學實證+玄靈思維是認知人類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梳理上下一百萬年人類上古文化脈絡,以華夏文化文明為主源,辨析世界文明來龍去脈,探究中華文化五萬年路徑,確立中華文明三萬年觀念,亟需改觀中華文明五千年乃至八千年欠妥不準確的說法!”這些需要與“楊牧青甲骨文非卜辭說”有關論述相互參讀的。一一辛丑正月十六日楊牧青記于京華。
圖片
名稱:隹甲子日卜
規(guī)格:100cm x 50cm/5平尺
款識:從生到命,從文到藝,從藝到術,以術反歸于文化與生命的情懷,用一條似糖葫蘆一樣的線,串個甜甜的一條生命與藝術的線,是文因《從胡煥庸線到楊牧青中國山水畫東西宗論》之因由一文而出,以余之力倡“甲骨文非卜辭說”的觀點記之為:“隹!甲子日卜,青,貞,亡悔,龍見于田,亡戰(zhàn)于野。告曰,古中國大昆侖文化史學觀止于性,行于命。有王車自海來曰,吉,憫非。年庚子,水墨心相見于天,亡不自艱,告曰,古文以字甬申?!焙笫烙虚喆宋闹斨俗忠蚝味鲆?。庚子夏初楊牧青于京華,時逢六一節(jié)復書之。 查看更多2021-02-27 19:07:54 9 0 1411 -
已認證
劉勝利收藏日記 對話
行書書法作品錄張繼詩《楓橋夜泊》,虧毛年劉勝利書。
應北京海淀區(qū)盧先生之邀而訂購三尺整張豎幅作品,張繼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供朋友們欣賞。 。2023-09-28 11:30:33 12 0 1411 -
2019-05-10 15:43:28 5 0 1410
-
陳祖松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隸書書法作品:全民同奔中國夢,萬眾共享艷陽天。
2020-04-22 17:52:27 2 0 1410 -
2020-12-24 14:18:22 4 0 1410
-
趙仲謀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近期作品,請多指教
2017-12-03 20:26:52 9 4 1409 -
潘寧秋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自強自立》
四尺三開69cmX45cm2018-03-21 02:41:29 4 1 1409 -
楊牧青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按“人類上古文化譜系研究課題”的主題思路于己亥立夏后應時公開,供更多大善知識參考:
1、科學實證+玄靈思維是認知人類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這是關鍵的一步,必須要內修證悟才能理解,不是高等學歷或科研 歷或科研儀器問題,高分數(shù)低能量、儀器看不到究竟者普天下皆是。
2、梳理上下一百萬的人類上古文化脈絡,探究中華文化五萬年的路徑,確定中華文明三萬年的觀念,亟需改觀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乃至八千年的欠準確的說法。解決了中華文明問題也就等于服務或解決了人類文明,從源頭上觀,應如是。
3、以深入研究中華文化與文明的追根溯源為重點,文明交流互鑒世界其它各文化與文明的探究論證為輔助,東方有文明,西方也有文明,有先有后,這是太極陰陽互動關系,可參考“藝界報公眾號”內有關”人類上古文化研究“文稿和動態(tài)。
4、草坪先生戊戌戊午月詩“一古八氏立乾坤,七帝三王說昆侖,兩代相傳十三朝,逸師心書作遺訓。萬代千秋一剎那,子夜玄靈照神魂,先生抹淚拜蒼穹,無愧先祖佑子孫?!鼻叭浞纸馊缦拢?br>
一古八氏立乾坤:一古即盤古;八氏即燧人氏、華胥氏、伏羲氏、女媧氏、九天玄女、有巢氏、西王母、神農氏;乾坤即子午位,天地之位序,上對北極七斗,下應九州河岳。
盤古,約100萬年左右至約3萬年前。盤古是人類文化共祖,是人類文化文明的種子,是當今“智人世界”所有神話故事和文化傳說的總源頭。
遂人氏、華胥氏、伏羲氏、女媧氏、九天玄女、有巢氏、西王母、神農氏,約3萬年前至7000年前。其中,遂人氏約3萬年前左右(有學者說是5萬年前);華胥氏、伏羲氏、女媧氏約1.5萬年前左右(當今8000多年考古考證不大準確);九天玄女約1.2萬年前左右;有巢氏、西王母約1萬年前左右;神農氏約7000年前。
七帝三王說昆侖:七帝即神農氏炎帝、有熊氏軒轅黃帝、九黎氏帝蚩尤、金天氏少皞摯、高陽氏帝顓頊、高辛氏帝嚳、青陽氏帝摯,約7000年前至5000年前。三王即唐堯、虞舜、夏禹,約5000年前至4000年前。
昆侖即大昆侖之概稱,實為當今昆山山脈區(qū)域,源發(fā)點在喀喇昆侖山與昆侖山交匯處。昆侖丘、昆侖墟應為上古祭天請神之土壇,所以《山海經》講“眾神所出焉”不是假話,秦漢至今找不到,原因很多,位置當在昆侖山脈北麓一帶,今掩埋于塔克里干沙漠之下,待下元甲子時考古探測技術突破。
人類上古文化軸心時代在昆侖山區(qū)域,東西綿延3千多公里,西至帕米爾東至隴陜,南北寬度1千多公里,南下洞庭北抵青海湖。全球有108個大穴隱藏在山川河灣處,這是風生水起的應時之穴,如人體百匯、涌泉、虎口、命門等穴位一樣,此處都是圣人、偉人應化轉身誕生的地方。
兩代相傳十三朝:兩代即夏、商,十三朝即周、秦、漢、三國、兩晉、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及現(xiàn)今。夏、商還有更多問題需要解決,當今歷史教科書只能暫且過渡,待慢慢修改。
5、同時要參考有關學者的著作和論述,我們今天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而成長起來的,感謝諸前輩和現(xiàn)當代諸賢,圣人、偉人出世、應世必須遭受更多蒙難,不是世俗常態(tài)化。
——楊牧青隨記,其它可參閱《楊牧青:人類上古文化譜系年表——追根溯源血脈不斷》《楊牧青:探究三皇五帝新序位 傳承中華文明大血脈》《楊牧青:上古文化研究揭示 古中國在昆侖山區(qū)域西端》等文稿。歡迎分享,轉發(fā)注明出處。 查看更多2019-05-22 11:11:17 11 0 1409 -
楊牧青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見山如山難寫山 落墨人家識者稀 四尺整張 庚子初春楊牧青
創(chuàng)作瑣記:
說真的,今時的人類社會在高科技發(fā)展時期,無數(shù)的事實證明,人類更應該遵循、遵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法則!
那么,作為藝術家就 相處的基本法則!
那么,作為藝術家就要用率真的情性、直抒的感受和自以善為的藝術語言將它繪寫出,以畫表情,依畫寄情。然,有些情真需要在大自然中存其真而大寫之!
約言之,大寫意山水之道,在于痛快淋漓,不在于刻意求其真實,在于似與不似之間,亦似非似,亦非不似也!說真的,有時間,當高度的人文情懷涌上心頭時,繪寫的某些技法在某個時候就不起作用了?;蛟S,吳冠中老先生“筆墨等于零”道破了個中真諦!是為記。
庚子新正草坪先生楊牧青于京華滌心軒 查看更多2020-02-22 20:08:25 17 0 1409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蘇漢臣""-潘瑋萱評馬培童(21)
蘇漢臣,河南開封人(見圖一),北宋末至南宋初年畫家,他曾在北宋畫院任待詔。南渡杭州后,在紹興畫院復職,孝宗隆興年間,因畫佛像稱旨,授承信郎之職。
蘇 年間,因畫佛像稱旨,授承信郎之職。
蘇漢臣人物畫師從宮廷畫家劉宗古,擅長道釋人物畫創(chuàng)作,尤以表現(xiàn)婦女,兒童題材作品為時所重。其畫法工細精致,敷色淡雅,線條柔勁,在表現(xiàn)兒童服飾、肌膚的質感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傳世作品有《秋庭嬰戲圖》《嬰戲圖》(見下圖)。
蘇漢臣前有善畫嬰兒的名手,盛唐張萱居先。傳有《搗練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兒童在畫面上基本上起陪襯和渲染氣氛的作用。北宋末年,民間已出現(xiàn)了專畫嬰兒的高手,如擅畫照盆孩兒的劉宗道和人稱杜孩兒的侏名畫家,特別是杜孩兒的作品,畫院眾工,必轉求之,以應宮禁之須。(鄧椿《畫繼》)這樣,嬰兒一類的題材,在北宋畫院得到了重視,日臻暢行,成為節(jié)令畫的重要題材之一。其作品《秋庭嬰戲圖》蘇漢臣在靜態(tài)中挖掘兒童純潔的心靈,但又不流于兒童舉止成人化的弊端。畫家溶人物、花卉為一體,在當時的戲嬰作品里,都要以花卉為背景,既豐富了畫面,也贊頌了孩子純潔的心靈。
馬培童以下作品以古樹為背景,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焦墨繪之,為了豐富畫面,突出孩子的純潔心靈,馬培童賦予兒童色彩艷麗濃重,人物設色簡淡潔凈。與《秋庭嬰戲圖》里,蘇漢臣的畫法相一致,除了這些,蘇漢臣再以濃墨點晴,使兒童炯炯有神的目光顯得格外醒目。而馬培童以朱砂賦色,使人物的焦點更為彰顯,展現(xiàn)了兒童天真無暇的純潔心靈。
在背景的處理上,蘇漢臣運用北宋畫院縝密富麗的寫實畫風,精心描繪庭院里的諸種秋卉,花姿俯仰自然,各具其態(tài)。畫家還非常注重畫面季節(jié)的統(tǒng)一性,黃菊、木芙蓉、秋草、鮮棗都集中概括了秋季的特征,足見作者在表現(xiàn)現(xiàn)實題材時所持的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和敏銳的觀察力。
在背景上馬培童以枯筆渴墨即焦墨畫村外的一角,選最具代表性的村墻、竹籬及經歷史滄桑的千年古樹為背景,焦墨線條畫法細勁有力,以剛柔不同的運轉形式,呈現(xiàn)了客觀對象的各種質感,與蘇漢臣所繪《秋庭戲嬰圖》花葉和假山石,以淡墨層層渲染,增強了物體的體積感,余韻相一致。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03-29 12:02:52 13 0 1409 -
田君才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一組梅花練習。
2018-02-13 21:11:46 2 0 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