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培童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在閉關創(chuàng)作吳哥石窟,在把中國五千年文化融合進去,世界上最寶貴的是時間,除了時間就是良好的心理素質加努力,還有一個東西,就是勤奮。最寶貴的時間加勤奮,不光是身體上的勤奮,而且也是精神上的勤奮。勤奮靠的是 毅力,只有堅持毅力才能是永恒。焦墨藝術,千秋史畫??莨P渴墨,精典解讀。焦墨焦彩,珍貴智慧??淌宸ǎ殑?chuàng)絕學。經典枝法,開創(chuàng)新路。破萬卷書,行萬里路。
世界上最寶貴的是時間,除了時間就是良好的心理素質加努力,還有一個東西,就是勤奮。最寶貴的時間加勤奮,不光是身體上的勤奮,而且也是精神上的勤奮。勤奮靠的是毅力,只有堅持毅力才能是永恒。
馬培童 查看更多2021-01-26 11:52:47 24 0 1464 -
趙仲謀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國畫花鳥畫孔雀系列作品《夏日風情》《鴻運當頭》,庚子年冬月創(chuàng)作於古都長安。
2021-01-26 11:44:44 21 0 2411 -
趙仲謀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國畫人物畫關羽系列作品《義薄云天》,庚子年冬月趙仲謀創(chuàng)作。
忠義慨然沖宇宙,英雄從此震江山;獨行斬將應無敵,今古留題翰墨間。2021-01-26 10:49:40 17 0 4625 -
13526836295老付收藏日記 對話
花鳥、荷塘清趣。醉荷塘主人王冷石,所畫花鳥栩栩如生,追逐嬉戲,動中有靜,感悟人生。作品:138*68。
2021-01-25 14:05:20 4 0 1394 -
13526836295老付收藏日記 對話
作品介紹:荷塘情趣。王冷石,開封美協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師承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張立辰。主攻中國大寫意花鳥畫。68*68cm.
2021-01-23 14:22:46 4 0 1812 -
楊牧青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2021辛丑有關甲骨文研究拓新五個重要事項公布
2021年是一個特別之年(詳見《辛丑牛年:楊牧青微言小議》一文),今就有關甲骨文研究與拓創(chuàng)求新的五個重要事項公布出來,訖以海內外方家共識。
一、擬 識。
一、擬舉辦“殷商甲骨文不是占卜辭學研論壇”活動,取“春秋大義”計劃上半年、下半年各一場,其中上半年以學研思路討論為主,下半年以討論總結匯集為主。
二、計劃聯系甲骨文研究者(重點發(fā)掘民間人才),共同編寫《甲骨文基本知識問答100例(暫定)》(英漢或多種語言版本同步,按三年期限進行)。
三、開展線上線下“以甲骨文境象漫游上古文化文明講座”交流活動。
四、廣泛聯系各界人士和組織機構舉辦“甲骨文書法繪畫與衍生品創(chuàng)意展覽”活動。
五、甲骨文與上古文化產業(yè)園/景區(qū)傳統文化元素植入/建設(根據各地方實際需要進行項目規(guī)劃與跟進)。
說明:
1、以上事項是根據近年來國家層面提出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培育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實施文化興國、文化強國戰(zhàn)略”等重大決策和2016年5月17日國家最高領導人重要講話明確指出:“要重視發(fā)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視這些學科,確保有人做、有傳承。”及2017年1月25日‘兩辦’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2020年11月24日國家八部門聯合啟動實施‘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工程’規(guī)劃部署(全面開展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的精神和政策積極落實。
2、以上事項由專職書畫藝術創(chuàng)作,甲骨文與上古文化研究者,智庫決策與資深企業(yè)文化戰(zhàn)略顧問,中國書畫國學系列公益講座走進全國重點社區(qū)/院校/企業(yè)發(fā)起者、主講人,水墨三晉、水墨巴蜀、水墨華山、水墨京津冀書畫文化行發(fā)起者、主創(chuàng)藝術家楊牧青老師創(chuàng)意策劃發(fā)起,愿與社會各界有識人士、有緣人共同努力,若有不足之處根據實際情況需要進行及時調整。
2021年1月21日 查看更多2021-01-22 10:21:01 7 0 1271 -
李玉鳳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國畫花鳥畫石榴《多孑多福圖軸》,作品尺寸136X 69cm。
自題詩:奇樹移至西域種,花開五月映眼明;錯落珊瑚子初成,珍珠萬顆桂月紅。
庚子年冬月李玉鳳作品。2021-01-20 16:18:26 6 0 4025 -
飛黃根藝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根雕作品:《夢回敦煌》
材料:金絲楠木
尺寸:長63CM寬29CM高188CM含底座33CM;請欣賞。2021-01-20 15:52:29 43 0 2917 -
飛黃根藝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根雕作品《達摩祖師》;
材料:烏木紅椿
尺寸:長68寬48高206
造型獨特,材料干凈,雕工精細,請欣賞。2021-01-20 15:46:56 29 0 4477 -
陳忠良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國畫花鳥畫作品《梅蘭竹菊》四小屏,李先生訂制,陳忠良辛丑年作品。分享給大家品評。
2021-01-20 15:38:16 7 0 1661 -
郝鵬云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仿馮大中筆意畫虎《寧靜致遠》,作品尺寸69*68公分。庚子年臘月郝鵬云作於長安。
2021-01-20 14:57:22 9 0 1743 -
2021-01-20 14:53:05 24 0 2267
-
曲錫旺生活日記 對話
感謝天津著名相聲演員趙津生老師,胡可瑜老師蒞臨靜海區(qū)酒緣翰墨坊,泰山酒業(yè)年會獻藝!特書《福壽康寧》《隨緣》合影留念。
2021-01-20 14:31:44 3 0 1412 -
劉明禮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國畫動物畫《老虎》;庚子年秋月劉明禮習虎。
2021-01-20 14:24:32 4 0 1573 -
楊牧青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糾正:甲骨文不是商王朝凡事都要占卜之辭的文字
以可敬可愛的羅王與甲骨四堂為甲骨學體系的先輩們對甲骨文字的認識錯偏太深了,起初把甲骨文的出現與功用定義為商王朝祭祀占卜之辭的文字,這是犯了致命的學研瘡傷 瘡傷!
同志們,回頭去看一看西方學人對他們所謂的兩河、埃及契形紙草文字、瑪雅文字及拉丁字母文字的出現與功用的定義吧!西方世界從神教誕生的文明,但他們的學人從未講過他們的文字是因神教王朝需要為神服務而產生且有其功用的定義的??!
究本因,我們的先輩羅王與甲骨四堂等諸多學人,受傳統的漢唐宋以來儒家圣王思想和金石訓詁學的影響,導致在認知和思維上發(fā)生了根本性的錯偏,從而誤導著甲骨文自發(fā)現120多年來的釋讀研究進入今天死胡同的局面了,書冊一個比一大,一個比一個厚,竟然懸獎巨額誘惑幾年了也沒考釋出幾個字來,號稱幾千位那么的多專家學者、研究生、博士生腦袋都不夠用了嗎?!反思啊??!
因是,我祈愿辛丑牛年"楊牧青甲骨文非卜辭說″再度出山,利用互聯網向世界傳遞,讓人們慢慢地明白甲骨文確實不是商王朝人傻乎乎的事無巨細的凡事都要占卜啊!悲前行者之誤,哀現行者之迷!一一楊牧青復記 查看更多2021-01-20 13:40:14 5 0 1191 -
楊牧青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辛丑牛年:楊牧青微言小議——在這一年您有什么新的發(fā)現和思考?
首先,我們通過甲骨文、金文等漢字形體對“辛丑牛年”這四個字有個簡單的、粗略的認識和了解。注意,我對古文字的解讀方法與通行的、常態(tài)的“隸定 隸定方法”或“六書法則”有所不同的,當然也對其科學合理的部分進行了采用,世上沒有無源之水。
唐代韓先生昌黎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至于孔先生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蔽蚁搿八催@種天生的圣人”一般人是無緣的。
路,還是多參究前行者足跡不容易方向迷失,人生如此,社會發(fā)展亦如此。故曰“以史為鑒知興衰,以鏡為鑒正衣冠?!碑斎粚τ谪見ж潯⒑郎萋訆Z者來說是不需要知的,也是害怕正的,此乃獸類之本質非人類之本性。
辛,本義是夏商時期擁有權力的人(族群首領)用青銅器制作的一個表示王權與標準的形體結構的字,以形會意。
觀察這個字形和出土的夏商器物形制、圖紋分析,不應是商代才產生的,而是延續(xù)了夏代的文化精神。某種意義上講,王權的階級化是從夏王朝開始的。這個“辛”字不是“據甲骨文象古代刑刀,本義:大罪(東漢許慎(約58-約147)《說文解字》清代段玉裁(1735-1815)注:‘辛痛泣出,罪人之象。凡辠(罪)、宰、辜、辭皆從辛者由此。’)”的意思。
言、帝、商、龍、鳳、童、識等具有“辛”字本義,其它則由“辛”的本義引申、衍生出許多新的意思。上“殷契文淵”字形表中收錄了以“辛”為部首的74個字,但不知為何沒有收錄“龍”字呢?
丑,本義是表示有計時刻度形式的器具,以形會意,類似我們現代游標卡尺的工具一樣,也具有觀形測量的意思,與后來的丑陋的“醜”不是同一個字。
“丑”字不是“都象一只鳥的爪子……(當代竇文宇/竇勇《漢字字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的意思。又《說文解字?丑部》:“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象手之形。時加丑,亦舉手時也。凡丑之屬皆從丑?!逼洹跋笫种巍笔怯衅`的,當然計時刻度的器具是需要用手去持去執(zhí)呵。
牛,本義就是牛這類動物,取其形、畫其體以象其物,表意以牛。天象二十八宿有星名為“牛宿”,這與“太牢”有關系。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山神時的最高規(guī)格,牛、羊、豬三牲全備為“太牢”(見《周禮》《詩經》《山海經》等)。
如上“殷契文淵”字形表中第28個字釋為“坎”是欠妥,雖有牛陷入坑洼的形象,但不能就“隸定”為坎的。甲骨文往往一個字就是一段故事,一個字就有含有多重意思的。據知,“坎”字的形體結構始見于小篆。由是看來,《易經》八卦中“坎”卦名的用字本義也是欠妥的,非初義,待另解。
年,本義就是人們以稻谷成熟期為一年的農令周期標準?!豆攘簜?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為大有年。”《詩?周頌?豐年》“豐年多黍、多秊(年的另一種寫法)?!薄墩f文解字?卷七?禾部》:“秊,谷孰也。從禾千聲。”等是對的。
按論,這個“年”字不應是三千三百多年前殷商時代產生的,恐怕要追溯到一萬兩千年以前華夏先民農耕文明時代栽培水稻的事為起始的吧,最起碼要延伸至伏羲氏發(fā)明“耒耜”和神農氏族群“炎帝獲嘉禾”時期。譬如,經中美農業(yè)聯合考古隊多次發(fā)掘和采樣研究的江西萬年縣境內大源仙人洞、吊桶環(huán)遺址人工栽培稻硅石遺存,以及由甘肅文物工作隊等在甘肅天水大地灣文化“清水河谷”中考古發(fā)現的糧食和油作物種植遺跡。
由是再論,大約五、六千年前黃帝的史官“倉頡造字”是有根據的。五至七千年前“仰韶文化”中陶器刻畫圖紋及萬余年前崖壁圖紋等則需要視為中國文字產生的源頭。同時我們要明白,古中國的華夏族群為了生存而出現的石器制造、人工采火、狩獵漁耕和觀測星象、擇地適居等,必須要當作成200萬年的人類文化起源和文明肇始,雖然它們之間的關系有先有后,但是這種薪火相傳的精神永遠沒有滅!
其次,我們來認真的閱讀以下的內容,愿望有益于更多的有心人。
2021年是以殷墟為主的甲骨文發(fā)現120年來的第二個120年的起首之年;也將是甲骨文學研界和甲骨文藝術文化拓創(chuàng)者又一個新生之年;亦將是國際學術界通過甲骨學對中國文化歷史又一個重新認識之年;更將是全世界歷史、文化、考古、社會、哲學、藝術、生命、天文、地理、物候等學界在研究討論人類文化文明時不得不重新發(fā)現和思考之年!
2016年5月17日國家最高領導人重要講話明確指出:“要重視發(fā)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視這些學科,確保有人做、有傳承?!彪S之,全國上下開始落實貫徹本次會議精神。
2020年11月24日國家八部門聯合啟動實施“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工程”的規(guī)劃部署,全面開展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這對大力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社會上反響是非常大的。
為此,相信會有更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愛好者投身到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中來,接力這個薪火棒,生發(fā)無上智慧。當然,這與體制、院科內外無關,外面的世界更大,天地更廣闊,高手在民間,藏龍臥虎都在社會上,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一切輕視人民智慧的都是最愚蠢者!
2021年也是“楊牧青甲骨文非卜辭說”繼續(xù)深入研究、討論和書畫藝術創(chuàng)作展示的一年。同時大數據表明,這一年初,我也是全世界范圍內第一位將中國的甲骨文、金文以書法作品的形式推上區(qū)域鏈這種智能化的數字科技時代者,這不僅是對藝術作品的展示,也是為了及時跟進傳播中國文化,繼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文化興國、文化強國戰(zhàn)略從我們每一位中國人的自身做起。
我在一些甲骨文研究者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研究,發(fā)現甲骨文的確不是殷商王朝因崇尚鬼神、迷信上天凡事都要問斷吉兇進行灼龜占卜而形成卜辭式的文字,它不是卜辭,不要被卜辭認知和思維牽著鼻子走!
準確的講,甲骨文是殷商王朝時期對王權決斷、祭祀禮儀、戰(zhàn)爭刑罰、生活瑣事、前人歷史記憶等在龜甲獸骨上以契刻方式留下重要的日志記錄式的文字,即“楊牧青甲骨文非卜辭說”?,F今看來,甲骨文就是殷商時期重要的歷史文獻檔案,是殷商王朝對古老的華夏文字傳承和保護,是對后世千秋一種具有使命性、歷史性的完美交代,其功德無量,與日月可同輝,與江河可萬古!
按論,“楊牧青甲骨文非卜辭說”是糾正甲骨文發(fā)現120多年來形成的偏誤觀念之說;是改變甲骨文發(fā)現120多年來累加的普遍認知之說;是激發(fā)甲骨文發(fā)現120多年來沉積的更新思維之說。
在互聯網飛速發(fā)展時代,學研資料和思想談論比以往更加豐富,許多人紛紛露面站在社會最前沿,呈現他們各種知見,發(fā)出他們有力量的聲音。當下,甲骨學研究一定要打破門戶派別之見,突破認知和思維的禁錮,走出誤區(qū),跳出學術象牙塔,拋開圈圈內的學研死胡同,胸懷要博大,視野要寬廣,忌諱以學術研究名義拉圈子,玩權威,搞一言堂,固步自封,執(zhí)己成見且迂腐透頂。就此,對以往的甲骨學研究先輩們,我們要敬重、效學他們的研學精神,治學品德,擇其菁華,而不是如打造祖師爺式的保持、維護他們的學術道統關系,徒增學術層壘的裙帶關系。
因是,我更加堅信,2021年也將是“楊牧青甲骨文非卜辭說”又一個春天之年,又一個希望之年,又一個讓許多研究甲骨文者明白之年!
我常說,倘若玄奘不去西天取經,李白不寫詩而去經商,杜甫佞幸的設法去做官,顏真卿急著賣書法搞創(chuàng)收……那大唐盛世今天還能給后人留下什么呢?!倘若南唐后主李煜不去醉心詩詞歌舞而專心管理王朝,宋徽宗不去嗜好丹青圖彩而專心江山社稷……那南唐南宋的歷史又會是怎么樣的景狀呢?!同時我也說,張橫渠先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振聾發(fā)聵、千古不絕于世的話語,不是喊口號的問題,而是要從中華民族精神大義中由心田上生起家國情懷的真誠赤誠之心,行止無愧天地!
當然這些“倘若”與“話語”對于傾心醉迷資本主義和金錢利益至上且不斷尋求、伺機搞個什么學術項目或編寫個什么書籍套取國家財政經費以圖己之職稱職務仕途升遷的所謂文化人、專家學者來說,這些倘若與話語都是多余的,又有誰會去發(fā)現和思考呢!
2021年是古老的華夏族群中國人在長期觀察天體星辰運行規(guī)律并結合黃河中上游流域農耕生活的需要以天干地支紀年法的“辛丑歲”,對應十二生肖“?!?,位次《六十甲子表》序列的第38位。
大約三萬年前遂人弇茲氏在大昆侖的甘肅祁連山一帶立方牙、觀極星、測日月運行規(guī)律;大約一萬五千年前伏羲氏在甘肅祁連山東部卦臺山、隴山、山西晉南析城山等地夜察天象、晝觀云彩、立竿見影的觀測日月運行規(guī)律;大約五、六千年前黃帝命大橈氏在甘肅子午嶺、陜西華山一大“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干名也?!贝蠹s四千三百年前堯王在山西臨汾陶寺設立“國家化的天文臺”以觀測日月運行規(guī)律,創(chuàng)制新的農令歷法,以佑民生;距今約三千年時周公旦在河南潁川陽城立日晷、求地中、以觀測日月運行規(guī)律,之后歷經漢唐宋元明清多個王朝未曾間斷以至于今,北京授時中心設在陜西臨潼,大地原點在陜西涇陽縣永樂鎮(zhèn)北流村,位在北緯34°32′27.00″,東經108°55′25.00″……這些都是中國人永世不敢忘記的,天文星象、地理氣脈是中華文化核心之核心!
2021年辛丑歲的天干之辛屬陰金,地支之丑屬陰土,是土金相生,納音壁上土。子丑得氣則合土,丑未相沖因失時,丑午相害怨失令,亥子丑三會水局,乘勢則力量無窮,猶若洪浪滔天。已酉丑見丑為華蓋,得令則春風無限,文才可起八代之衰。
辛丑歲的丑又為金庫,藏有癸水、辛金、己土。丑月見將子,子名神后;子月見丑將,丑名大吉,天乙居己丑,為神將之首。丑在艮宮,伏羲先天卦序數7,文王后天卦序數8,先天為體,主天;后天為用,主地;先天后天翻盤合用則主地,此少人知其妙用。丑處北偏東的地方,在周天360度的24度至34度之間,上應天體二十八宿北方七宿的牛宿,名為牛金牛,若遇其它干支刑沖克害,必將發(fā)生變化。
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學家、因殺死官奴曹達連累其父王福疇被貶交趾令(今越南北部)且自身坐牢出獄的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前往交趾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寫《滕王閣序》時說:“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逼渲械摹芭!本褪侵v這個“丑”事,絕不對不是醜事,這也是他命絕之年的驚世大作,真可謂是天縱之才也是天妒英才,悲其早年渡海溺水而亡,年僅26歲。我常講,倘若王勃能長壽至60歲以后,那整個的唐代文學、詩詞必須要出現另一種面目的,至于李白、杜甫這樣的詩仙詩圣能否千古流傳還是個未知數呵!
2021年的前60年也是辛丑年,在1961年辛丑,因自然災害造成了糧食短缺,百姓遭受了很大痛苦;120年前的1901年辛丑,中國近代史上喪失主權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簽訂,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180年前的1841年辛丑,英國列強無端侵略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的炮火中軟弱的清政府簽寫了《穿鼻草約》和《中英南京條約》,這一年62歲老將關天培白須怒揚的在“靖遠炮臺”率軍死戰(zhàn),壯烈犧牲……360年前的1661年辛丑,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名義親率二萬五千余名將士向臺灣進軍,驅逐了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向前600年的1421年辛丑,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以遷都北京詔天下,北京正式建都,再向前1140年的881年辛丑,晚唐詩人韋莊寫下了“九衢漂杵已成川,塞上黃云戰(zhàn)馬閑;但有羸兵填渭水,更無奇士出商山;田園已沒紅塵里,弟妹相逢白刃間;西望翠華殊未返,淚痕空濕劍文斑?!敝娋洌约o錄當時的戰(zhàn)亂慘烈……這些都是鮮血和淚水鑄就的中國歷史了,不論體制內外,還是富貴貧賤不同的中國人,我們時刻不能忘的,時刻要有“不忘初心”的責任和使命感!
2021年辛丑歲的這一年,堅信會有一個萬象更新的變化,因為將要迎接三年后甲辰歲到來之氣,辰戌丑未順時而行,它們是接力賽,我們就要做好提前的各項準備!辛丑歲星木星會出現在十二次的星紀位區(qū)間,名為“歲在星紀”,下應吳越之地,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中見少羽水運……當然,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智慧濃縮,ABC讀的多的人是理解不了的。這是需要“神人共識”方法——神非神,神是人,人是神,神識即人識,人識無明則智慧無法生起,從而導致一切的認識、態(tài)度、決策、行為等都是有偏差的。
2021年的“公元紀年法”是在西方基督宗教文化背景下,由意大利一位醫(yī)生兼哲學家的阿洛伊修斯?李箓時(Aloysius Lilius,約1510年-1576年)對距今2661年前古羅馬形成的《儒略歷》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種歷法,名為《格里歷》,他以中國元代1281年的《授時歷》為淵源的。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準頒行“公元紀年法”通行。后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采用公歷作為“國歷”,在紀年方面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并行。1949年9月27日,經過全國協商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和公元作為歷法與紀年,同時也保留了源于中國天時農令的“天干地支紀年法”……當然,人類的命運的確是需要共通共同的,需要在和諧相處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以利于人民生活需要的方式方法為佳,不能今天說為了弘揚、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講民族自尊、文化自信就反對或取消這種以數序直觀明了化的“公元紀年法”,文化文明需要在交流互鑒中更新遞進,以益于人類整體發(fā)展!
再次,當我將本文寫到這里的時候,還是要把這些話列出來像背誦口訣的一樣繼續(xù)分享給大家,星朗義彰,訖以慧者鑒:
1、科學實證+玄靈思維是認知人類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
2、梳理上下一百萬年人類上古文化脈絡,辨析世界文化文明來龍去脈,以華夏文化文明為主源,探究中華文化五萬年路徑,確定中華文明三萬年觀念,亟需改觀中華文明五千年及至八千年欠妥欠準確的說法。
3、甲骨文非卜辭說是重新認識和解讀殷商甲骨文字的法門,古中國大昆侖文化史學觀是了知人類上古文化文明的鑰匙。
4、文字是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身份證,器物是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戶口簿,文獻記載和器物遺存就像對歷史發(fā)展錄備的口供。
5、有人類就有文化,有文化就有文明的生成消亡。人類上古的神話故事和文化傳說是人類上古時期創(chuàng)造力和上古時代智慧性,是與現代人物質化理解與文明程度一脈相承的,不要拿幾百年的工業(yè)科技文明或這個主義那個主義的去框定古代人的文明特征。
6、人類的文化歷史是傳承的,是在不斷變化中產生不同的呈現。今知人類已達兩百多萬年之久的生活生存,在沒有文字的人類依然有其文化歷史,不要輕易的用“史前”去劃分。人類的文化歷史是連續(xù)不斷的,不要盲目的用文字的誕生與否來界定人類的文明標準。沒有發(fā)現不能等于上古人類就沒有文化文明,不要用局限的、狹隘的、機械的思想去認知、框架人類的過去的一切?。?br>7、當今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下,對全人類的文化文明研究一定要剔除“西方文明中心論”偏見,對中華文明探源和華夏文化追根溯源務必要消除“中原中心說”偏誤。
8、生活在客觀的物質世界中這個既能胡整作踐也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生命體“人”,在人的稱謂未出現之前叫什么呢?
人之前的人叫神,人即神,神即人,皇、帝、王、公、侯、子、黎、民、百姓、人民、公民、無業(yè)游民、達官貴人、乞丐走卒等只不過是對人的不同歷史階段的稱謂和不同的社會階層劃分而已。
人是人的神,神是人的神。人是人,人不是鬼,人也不是動物,不要拿禽獸類型來歸屬人類是動物的屬性或綱目。神話就是人話,人話就是人的歷史與文化的精神傳承。人若鬼話連篇、陽奉陰違、佞幸姧貪就不是人了。中國的神話就是中國的歷史,中國的神話就是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就是中國人百千萬年以來的文化自信力量。
古中國的“神”不是宗教化的虛構之神,是華夏先民內在的精神動力和文化延續(xù),是高智慧的人對神識、對神明的認識和總結,是一個從神到人的共識的問題。
至于古代以社會風俗、文學心理和宗教需要形成的神仙之“神”不在我的論述內,也不是要研究和討論的對象,讓其“神”去過它們的“神”生活,享受它們的“仙”眷屬。我們要講實際的、現實的、具有歷史文化特質和意義的“神”,要談在這個客觀的物質世界中還存在的“神識”,也不是一元二元那樣的哲學定義,也不是物質與意識誰先誰后的辯證思維,是一個神人共識的命題!
——2021年1月5日初稿,19日修改稿,是日早,天降瑞雪且紅日東出,祈愿疫情早日結束,楊牧青于北京。 查看更多2021-01-20 10:24:22 11 0 1542 -
陳祖松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2021春聯:共克時艱鼠年抗疫,發(fā)揮力量牛氣沖天
2021-01-18 10:08:27 4 0 1768 -
楊牧青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楊牧青:神人共識系列之共工怒觸不周山
人類賴以生存的這個地球,大抵有一百零八個大穴,如同人體經絡循行的七百二十個穴位一樣,百會、太陽、涌泉、關元、命門、藏血、海底諸穴各有其用,且營衛(wèi)衢通,相安和諧。 諧。約之,地球上一百零八個大穴,每一大穴區(qū)域必有其事的生成消亡,三十六穴上接天辰之場能,七十二穴下承地理之氣脈,如同量子相互糾纏一樣,從上到下的啟示著人與自然必須要遵循和諧相處的健康共存法則。
至若,昆侖山、岡仁波齊、祁連山、秦嶺、安第斯山、阿爾卑斯山、阿特拉斯山等是山之脈源,黃河、長江、印度河、恒河、尼羅河、幼發(fā)拉底河、里海、貝爾加湖、青海湖、洞庭湖、維多利亞湖、蘇必利爾湖、大熊湖等是水之氣源……這些都是華夏人千年不絕、萬世不休的話題,非一時一日之可談,僅略提有個印象罷了。
在我力倡并主導的“甲骨文非卜辭說”和“古中國大昆侖文化史學觀”前提下,適逢辛丑歲臨,就試圖把這個思慮比較久的“神人共識系列”寫出來,順次也把近年來在其它文稿中經常出現的一些文段列序出來益于閱者,星朗義彰,訖以慧者鑒。
1、科學實證+玄靈思維是認知人類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
2、梳理上下一百萬年人類上古文化脈絡,辨析世界文化文明來龍去脈,以華夏文化文明為主源,探究中華文化五萬年路徑,確定中華文明三萬年觀念,亟需改觀中華文明五千年及至八千年欠妥欠準確的說法。
3、甲骨文非卜辭說是重新認識和解讀殷商甲骨文字的法門,古中國大昆侖文化史學觀是了知人類上古文化文明的鑰匙。
4、文字是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身份證,器物是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戶口簿,文獻記載和器物遺存就像對歷史發(fā)展錄備的口供。
5、有人類就有文化,有文化就有文明的生成消亡。人類上古的神話故事和文化傳說是人類上古時期創(chuàng)造力和上古時代智慧性,是與現代人物質化理解與文明程度一脈相承的,不要拿幾百年的工業(yè)科技文明或這個主義那個主義的去框定古代人的文明特征。
6、人類的文化歷史是傳承的,是在不斷變化中產生不同的呈現。今知人類已達兩百多萬年之久的生活生存,在沒有文字的人類依然有其文化歷史,不要輕易的用“史前”去劃分。人類的文化歷史是連續(xù)不斷的,不要盲目的用文字的誕生與否來界定人類的文明標準。沒有發(fā)現不能等于上古人類就沒有文化文明,不要用局限的、狹隘的、機械的思想去認知、框架人類的過去的一切?。?br>7、當今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下,對全人類的文化文明研究一定要剔除“西方文明中心論”偏見,對中華文明探源和華夏文化追根溯源務必要消除“中原中心說”偏誤。
8、生活在客觀的物質世界中這個既能胡整作踐也能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生命體“人”,在人的稱謂未出現之前叫什么呢?
人之前的人叫神,人即神,神即人,皇、帝、王、公、侯、子、黎、民、百姓、人民、公民、無業(yè)游民、達官貴人、乞丐走卒等只不過是對人的不同歷史階段的稱謂和不同的社會階層劃分而已。
人是人的神,神是人的神。人是人,人不是鬼,人也不是動物,不要拿禽獸類型來歸屬人類是動物的屬性或綱目。神話就是人話,人話就是人的歷史與文化的精神傳承。人若鬼話連篇、陽奉陰違、佞幸姧貪就不是人了。中國的神話就是中國的歷史,中國的神話就是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就是中國人百千萬年以來的文化自信力量。
古中國的“神”不是宗教化的虛構之神,是華夏先民內在的精神動力和文化延續(xù),是高智慧的人對神識、對神明的認識和總結,是一個從神到人的共識的問題。
至于古代以社會風俗、文學心理和宗教需要形成的神仙之“神”不在我的論述內,也不是要研究和討論的對象,讓其“神”去過它們的“神”生活,享受它們的“仙”眷屬。我們要講實際的、現實的、具有歷史文化特質和意義的“神”,要談在這個客觀的物質世界中還存在的“神識”,也不是一元二元那樣的哲學定義,也不是物質與意識誰先誰后的辯證思維,是一個神人共識的命題!
大家都知道,“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中國著名的上古神話故事,又名“共工觸山”,與盤古開天辟地、女媧泥土造人、遂人鉆木取火、女媧補天、伏羲畫卦、倉頡造字、有巢筑屋、神農嘗百草、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衛(wèi)填鳥、刑天舞干戚以及黃帝戰(zhàn)蚩尤、炎帝黃帝大戰(zhàn)、唐堯虞舜夏禹等形成了一個體系龐大且又復雜的神話故事世界,這是華夏人歷經好多代的共同記憶,是中華民族積極向上、勇于拓創(chuàng)、經天緯地的精神傳承和文化積累。
此間,我曾對盤古開天辟地、伏羲畫卦、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鳥、軒轅黃帝行跡、堯王行跡、大禹行跡、夏人起源等做了一些論述或片段式的講解,可以去網上查閱。
共工怒觸不周山在一些文獻見述如下:
距今2300多年前先秦《列子?湯問》:“然則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后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br>距今2130多年前西漢劉安《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br>距今1300多年前唐代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zhàn)。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絕?!?br>從以上三家敘述來看,有相襲因承的現象,但出現了“觸”的方法和目的不同:先秦是“怒觸”,唐代則是“頭觸”;先秦是“爭為帝”,唐代則是因戰(zhàn)斗沒有勝利而“怒”。
對此重大的“共工觸山事件”,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剛正不阿且凡事都想問個究竟的屈原在《天問》中“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的發(fā)問是令人深思的,不得不讓人對共工觸山事件要進行深究——他好好的為什么要去觸山且脾氣那么大?為什么不去石崖、樹木、梁柱等物上怒觸呢?而且還搞得“折天柱,絕地維”并導致“天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的大變呢?在發(fā)生了這么大的事件,當時的“帝”去哪里了卻又不懲罰懲治他呢?
《尚書?堯典》:“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請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工與顓頊之戰(zhàn)。”
《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庇帧柏ゾ拍辍闭f“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br>《荀子?成相篇》:“禹有功,抑下鴻,為民除害逐共工,北決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
《國語?魯語》:“共工氏之伯九有?!庇终f:“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br>《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
以上資料記述了共工是什么族群的人,是什么樣的職業(yè),是什么樣的官員,管轄的區(qū)域多大,又是被怎么流放的等內容。結合前面,給我們勾勒出一個形象比較完整的共工。
今按綜論,共工與顓頊是同一時代的人,是炎帝約五世孫,祖籍是渭河流域的姜水區(qū)域(今陜西寶雞一帶,或謂清姜河,或謂岐水。)因是戰(zhàn)敗方的后裔就與監(jiān)測大火星的“火正祝融”一同被降處江水居之,管理著黃河以南到長江一帶的九個“伯” 的區(qū)域(比顓頊管轄的區(qū)域小得多)。他是一位好刑殺強霸、會使用舟木戰(zhàn)斗且脾氣易怒的懂水利工程的族群首領,身上穿著像蛇形的服飾,頭發(fā)是赤色的。
由于共工先祖炎帝與黃帝大戰(zhàn)后失敗而形成的族群世代之仇才有了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觸山重大事件產生,也就是當時整個的華夏族群統治權由誰來做“帝王”的問題。《補三皇本紀》“與祝融戰(zhàn)”敘述是不準確的,這是把《山海經》中“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崩斫馄盍耍詾楣补づc祝融是兄弟關系。
共工作為官職的標稱則不能看作是一個人,而是對幾代共工人的統稱,最早可追溯到伏羲時代,世代都是“水正”之職,掌管治理水利工程。按說,從伏羲到顓頊時代的共工,其延續(xù)也有萬年之久,因出生在甘肅成紀“仇池”的伏羲氏大約是一萬五千年時期的人。
顓頊是黃帝的孫子,也是傳統說法的五帝之一,祖籍是渭河流域以北黃土隴原以南的姬水區(qū)域(今陜西咸陽武功縣漆水一帶,或謂甘肅慶陽東南葫蘆河一帶。)距今約4300多年或比這更早些的4800多年,在考古學年代約為馬家窯文化到龍山文化時期,也是陶、玉、銅、石并用的時期。帝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惫茌爡^(qū)域非常大,“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保ā妒酚?五帝本紀?顓頊》)且嚴格遵循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
我們通過甲骨文、金文的文字形體結構來看,“共工”為什么名字叫“共工”而被先秦諸子記述呢?
共字,殷商甲骨文和晚商金文,均為雙手持捧一物于中之形,甲骨文為方形玉牌,表權力、信物、供上的意思。西周金文則將中間的形符變?yōu)椤柏ァ毙?,又似玉尊,以表遵循、傳遞、尊貴的意思。廿也有念義,不僅是二十的數義。
工,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在字形雖有所變化,金文出現“鉞”形,但其均表工具義以引申出工作、監(jiān)管勞工的意思至今也沒有多大變化。
由此可知“共工”之名在《管子?揆度》:“……水處什工……”《左傳?昭公十七年》:“……故為水師而水名?!笔菍Φ?,也就是上古時期“懂治理水利工程的族群首領”。 什字按隊伍理解,五人為伍,二伍為什。(《周禮?官正》)水師按管理水利、水軍的意思理解。(《國語?周語中》:“火師監(jiān)燎,水師監(jiān)濯?!表f昭注:“水師掌水,監(jiān)滌濯之事也。”)
我經常講,中國的漢字從天垂象、鳥獸跡、地成紋到以圖像圖紋的呈現,再從圖像圖紋又到殷商時期的具體的甲骨文字形成,又從甲骨文字再到今天的簡體漢字,上萬年以來都是具有多重的、含蓄的、幽深的、令人玄思的表意、寓意、義理功能和功用。特別在看、學、認、識、辨、讀、釋、寫、用古文字/古圖紋的時候,必須要有雙腦核高速運轉的思維意識,要對字形構造的零部件細思明辨,沒有靈性神識的文字識、寫、釋等都是不得其要旨的,不能單一的、機械的、禁錮的、原地踏步的用約定成俗的法則甚至某個學術權威之論的所謂標準去對待!
文字是從客觀的物質世界中在意識的主導下由抽象到具象而產生的。華夏先祖的伏羲畫卦、倉頡造字絕不是虛幻的神話,他是有文化傳承的歷史根據的,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文由心出,字由性生,不明白其中哲理者永遠都是睜眼瞎子,不在于書冊寫了多厚、權位多高就能證明的問題。
最關鍵的“不周山”又是什么樣的山呢?
按常態(tài)的、通常的認知和理解,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或有殘缺的山。又有學人引據《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薄渡胶=?西山經》:“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崇岳之山。”之文,說“不周山”在甘肅境內,或寧夏、山西、新疆、青海等地,甚至還腦洞大開的給弄到了東非大裂谷、乞力馬扎羅山、西亞赫爾蒙山等處,迷障多故。
請記住,“共工怒觸不周山”的“不周山”不是《山海經》所記述的不周山,也不是必須要具體到某個區(qū)域的不周山,這個一定要明白,神人共識,否則一切都是無明著相了,這也不是拿考古的實證主義能解決的!
就此,我可以宣說: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千古之謎就是——懂治理水利工程的炎帝后裔族群首領“共工”為了與黃帝后裔族群首領“顓頊”爭做帝王,爭奪管轄區(qū)域,一怒之下,將黃河、渭河流域上游的數座攔河大壩給毀掉了!故“天柱折,地維絕”的一下子導致洪水泛濫成災,天柱是觀測水位的高大石柱,地維是河岸邊的防護網欄,并具有測量水流的坐標參數功用。
遙想當年,在大洪水肆意傾瀉時,人們抬頭望天的景象就好像天上的日月星辰都被濤濤洪水給掩遮了;遙想遠古,上游堤壩決裂引發(fā)大洪水時處于下游的人是怎么樣的一種困慌心理狀態(tài)對待洪水的景象呢?故有“天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抹不去的記憶。
這個由世代掌管水正之職的“共工”而因一己之怒人為造成的重大事件是災難性的,也就成了當時幾代人都忘不掉的事情,口耳相傳,典冊相備。因此,也就有了從顓頊起歷經唐堯、虞舜到夏初大禹治水時代直至周秦文字冊典更多時得以記述保存流傳至今!故也就有了“禹有功,抑下鴻,為民除害逐共工”的記述。
華夏人從遠古流傳至今的神話故事和文化傳說,需要在“神人共識”中還原成為實際的、現實的、具有歷史文化特質和意義的狀態(tài),使其符合客觀的物質世界的人類社會生活圖景。神→人→神州→華夏→中華→中國→世界→人類,這是一脈相承的,追根溯源,理清脈絡,走向共同!——2021年1月15日楊牧青于北京 查看更多2021-01-17 10:05:19 8 0 1312 -
2021-01-17 09:13:15 9 0 1796
-
劉書友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楷書書法作品《波若波羅密多心經》;庚子歲末吉日劉書友沐手敬書。
2021新年快樂,除卻一切煩惱,一帆風順,快樂人生,國泰民安,四海升平。2021-01-14 11:58:26 7 0 1476 -
鄧烈根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奉新山里速寫作品《村邊閑地也生機》;
奉新山里紅土地,純凈環(huán)保綠自然,又是一個陽光日。
向塘紅花崗村所見,庚子年仲冬,醉墨山夫寫生作品。2021-01-14 11:17:17 5 0 1292 -
已認證2021-01-11 16:44:43 23 0 1670
-
已認證
石廣生收藏日記 對話
林淑然老師率隊前往參觀邱大尉、羅玉鑫新宅,并賀喬遷之喜。吾畫紅棗(早)花生(生),并松鼠,聊作賀禮。并題詩一首:
舉筆夜朦朧,
盈籃玉棗紅。
松間來致賀,
意在不言中。2021-01-11 16:42:53 42 0 1583 -
已認證2021-01-11 16:41:59 3 0 1311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干裂秋風,蒼韻莊嚴--評鑒畫家馬培童的焦墨造像藝術。
自古至今,筆墨一直是中國畫的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常見墨法有濃、淡、干、濕、枯之分,賓虹先生更總結有七墨之法:濃墨、淡墨、破墨、潑墨、焦墨 之法:濃墨、淡墨、破墨、潑墨、焦墨、積墨、宿墨⑴,其中焦墨是眾多畫家探索山水畫之重要筆法,如張仃先生一生都在探索焦墨在山水畫中的應用。
當代畫家馬培童獨辟蹊徑,其以石窟佛像為主體,融合甲骨文、象形文字、巖畫、漢畫像、石刻等元素,創(chuàng)造了別開生面之焦墨造像形象。中國的石窟造像藝術是世界非物質文件遺產之中的瑰寶,也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之重要存證。
在一千多年的敦煌壁畫之中,其歷代佛造像皆以線造型為主流。在有恭敬心的藝人之手中,莊嚴是佛造像最重要的特征,麥積山石窟及青州造像中雖有微笑之形象,但亦不失莊嚴。從歷代的佛造像繪畫可以看出,以墨淡意雅為主流。馬培童九十年代即師從張仃先生研習焦墨,一直對焦墨情有獨鐘。其探索把多應用于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的焦墨筆法,嘗試用于石窟造像寫生,緊緊抓住佛造像之“莊嚴”特征,以形傳神,所繪之石窟造像肅然而莊嚴。墨色黑白分明,虛實相間,形成了新的視覺沖擊力。
這種探索是傳統佛造像繪畫藝術的補充和完善,這種探索精神是有功德的。其焦墨造像藝術,特征有三:一是線質蒼潤。石窟造像皆高大、莊嚴,讓人站在面前悠然產生尊崇之感,這種環(huán)境、空間而產生的“氣場”形之于筆端,就需要沉穩(wěn)、厚重的線條來表現。當代美術教育家盧沉說過“畫線要像犁耕田一樣。用筆一定要追求毛,澀,沉著入紙”⑵。馬培童獨創(chuàng)的“刻石皴”線條用筆沉穩(wěn)持重,或澀或拙,厚重質樸。其一反人物畫線條外輪廓線重,內側線條較淡之特點,而是以形為導向,在結構線內蹭擦或有厚重之線,形成虛實相間的塊面,使整體造像形象更為突出。二是以形傳神。如北宋韓拙所言:“用墨太多,則失其真體,損其筆而且濁” ⑶。傳統佛造像多以線造型,少墨多暈染,以墨分陰陽。如何處理墨多而畫面不濁這個問題,馬培童探索以外輪廓線加蹭擦“擠”出形態(tài)。不同于西畫那種追求明暗的復雜描寫,這種以線、蹭擦塊面而構成的佛造像,用墨雖多,但形神兼?zhèn)?。如其?chuàng)作的焦墨作品《龍門石窟》,其毗盧舍那佛造像造型準確,顯圓滿相,以形寫形,更具有攝受力。三是民族繪畫元素的融合。中國畫的焦墨筆法只是表現繪畫的工具,而繪畫如何把石窟造像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形象表達出來,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課題。馬培童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其融合多種古文字、巖畫、石刻等民族語言元素,統一到石窟造像這一主題上,如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云崗石窟、龍門石窟等作品,都有非常好的呈現。近年更是跟隨國家“一帶一路”的步伐,在泰國、柬埔寨等東盟國家做了大量寫生,這些“造化為師”的寫生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其焦墨造像藝術語言。
馬培童真誠淳樸,勤奮執(zhí)著,勇于創(chuàng)新。在當前美術界創(chuàng)作“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⑷的大環(huán)境下,堅持學古不泥古,行萬里路堅持寫生,其足跡早已遍及了海內外。從其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焦墨藝術精品可以看到,這種執(zhí)著的求索精神是值得隨喜的。其在日志談到這種探索精神就是一個字:“熬”,如其所言:“在我這幾十年的焦墨之路上,熬,是我對焦墨藝術的修行。熬是能量積蓄。熬是對藝術最好的磨石。熬是生命賜予的最好禮物。熬是上天賜予你與自己靈魂對話的機會”。釋語有:因上努力,果上隨緣??v觀國內畫壇,馬培童不僅在焦墨造像藝術獨樹一幟,另在古村風情、胡楊圖、經典山水畫焦墨再現等方面亦有諸多探索,當前因循守舊者居多,這種積極探索的畫家還是少有的。相信這種“熬”是值得的,這種探索已在中國畫壇產生深遠的影響。其創(chuàng)作碩果累累,也是其發(fā)心的最好回報。
誠愿馬培童的焦墨造像藝術探索能形成理論體系,結合其寫生實踐,能獨立畫派。并祝身心康泰,越來越好!
作者:周晶,號子彥,《榮寶齋》雜志社特約編輯。美術研究、評論。佛學博士。 查看更多2021-01-11 15:30:28 18 0 1464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創(chuàng)新之路上,過把癮
我每天堅持寫焦墨畫的理論文章,尤其是創(chuàng)新理論,必須在艱苦的藝術實踐中才能得到,而且也能代表我焦墨藝術的一個畫派。
靠我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總結出來的創(chuàng)作理論和創(chuàng)新理念。
我自己 br>我自己也走了很多彎路,實驗告訴我要總結藝術理論,堅持天天寫藝術理論和心得體會,我喜歡我自己的創(chuàng)作過程,尤其是創(chuàng)新作品完成后,自己親眼看畫、看構想感到心里高興和喜悅。
只有實踐、有生活,才能算得上創(chuàng)作,積累的經驗也就越多。
自從我選擇了焦墨藝術,態(tài)度是樂觀的,道路是坎坷的,追求執(zhí)著的,堅持不懈地努力,才做出點業(yè)績。
2020.12.29,馬培童記。 查看更多2021-01-11 15:28:29 16 0 1125 -
馬培童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單縣百壽坊、百獅坊
百壽坊--座落在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城內勝利北街。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為翰林院孔目贈儒林郎朱叔琪妻子孔氏而建,因雕有一百個不同的“壽”字而得名,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單縣 r>單縣百壽坊與百獅坊以其雄偉的氣勢鶴立于牌坊之林,是全國罕見的典型清代石雕建筑。
百獅坊--被譽為“天下第一坊,”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北牌坊街東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始建,是朝廷為文林郎張樸妻朱氏而建造。
因其夾柱精雕一百個姿態(tài)各異的石獅子而得名,寓有“百事(獅)如意,百世(獅)多壽(獸)”之意。牌坊高14米,寬9米,四柱三間五樓,歇山頂,正中車馬道,兩側分設人行道。此坊刻有100只形態(tài)各異的獅子,高超的建筑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查看更多2021-01-11 15:26:22 24 0 2866 -
2021-01-11 15:21:34 14 0 1745
-
2021-01-11 15:19:44 15 0 1791
-
已認證2021-01-11 15:10:33 4 0 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