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曉寧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心被慢慢的打磨,變得不再任性,變得隨緣,變的不再刻意,學會觀察自己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好了,所有的經歷,好的,壞的,都是自己成長的基石,離開了安樂窩,迅速的長大了。感恩讓我成長的一切事和人。
2020-08-22 22:36:27 9 0 1555 -
高志剛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國畫花鳥畫創(chuàng)作作品《空谷幽蘭》。
【規(guī)格】:四尺整紙138x69cm。
【說明】:自撰七絕詩一首,詩書畫并茂。
詠蘭-七絕-平水韻仄起入韻-高志剛作
------------------
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
草木枯榮又一春【十一真】押韻
東風撫過地鋪茵【十一真】押韻
芝蘭幽谷飄香遠
不肯同流入市津【十一真】押韻
【立意】:蘭花幽居山谷,不與世俗同流,象征高潔的情操。《孔子家語.卷五.在厄》:「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jié)?!?/span> 查看更多2020-11-30 15:55:58 8 0 1555 -
已認證
閻敏生活日記 對話
溪峽頌-2021年深圳畫家畫恩施寫生采風活動
2021-07-19 15:47:08 21 0 1555 -
魏太兵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浙江風光一套,魏太兵作品。
2018-02-27 18:30:42 8 0 1554 -
已認證
龔光萬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為藝者,其畫不易,其書更難!此中甘苦,耘者自知!
龔光萬2018-03-21 15:45:26 4 1 1554 -
梅麗瓊收藏日記 對話
由中國言實出版社的《中國現(xiàn)代書畫家作品選》在新華書店發(fā)行,第二次印刷,上次幾個要買的朋友,這次可以發(fā)放一部分出去!我?guī)妆玖舻拙托校?
2018-08-26 13:02:41 6 1 1554 -
于永強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發(fā)一些最新作品與大家交流,歡迎留言評論。
2019-04-21 17:47:56 9 0 1554 -
胡記領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國畫工筆畫《百鳥朝鳳》,作品尺寸:140/70厘米
2023-05-03 12:00:43 21 0 1554 -
徐建清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近作部分作品 請欣賞
2017-12-07 20:25:56 11 6 1553 -
周牧天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驟雨歇、極目蕭疏!柳永之詞何等刺痛
2017-12-13 15:48:41 8 4 1553 -
2018-01-16 17:30:17 2 1 1553
-
黨文軍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國畫新作《翠竹》(局部圖)“翠竹迎風舞,青桿勁節(jié)高。望眼觀雅竹,脫俗遠塵囂?!?四尺138x68,黨文軍
2018-01-18 09:09:01 11 1 1553 -
李尊榮生活日記 對話
春節(jié)過了,繼續(xù)練書畫,孩子們都很用功!廣然藝術手把手教學。
2018-03-02 10:47:07 12 1 1553 -
鄧烈根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國畫《陣陣清香三月花》
陽春三月菜花香,正是春游踏青時……
鄧烈根2018-03-13 15:52:22 5 0 1553 -
2018-04-21 13:43:29 14 2 1553
-
黨文軍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新作《金秋菊艷碩果香》?四尺138×68
【把時間花在真正的興趣上】現(xiàn)在,有部分人把大部分業(yè)余時間和精力都用來瀏覽短視頻,并不算是真正的興趣愛好。這就有如過去沒有互聯(lián)網的時代,看電視不能當作一個人 不能當作一個人的興趣愛好一樣。
與過去相比,今天用戶的注意力主要是被電子產品帶來的娛樂享受吸引住的,具有較強的被動性,而真正的愛好是一種發(fā)自內心、主動和持續(xù)的熱愛,并樂意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其中,比如,玩樂器、釣魚、繪畫、書法、寫作之類,讓一個人忘我地沉浸其中,有著“自己跟自己玩”的境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短視頻不僅偷走了很多人的時間,也偷走了很多人對興趣愛好的發(fā)現(xiàn)和堅持的能力!
黨文軍記 查看更多2018-05-08 19:16:28 12 0 1553 -
徐能凱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扇面花鳥畫《春風何處不花開》
去年在院子里種的葫蘆,摘下來扔在院子里沒管,今年無意中發(fā)現(xiàn)它們已經變得如此自然美妙?2018-05-18 13:21:17 8 0 1553 -
馬培童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筆墨語言的個性化符號》馬培童焦墨畫感悟筆記之(71)
焦墨畫是我內心世界的揭示和心靈的寫照,自古以來,造型藝術所體現(xiàn)的“神意”和“詩性”,在繪畫藝術中強調神韻,“神” 寓于物,“意” 物不分, emsp;寓于物,“意” 物不分,借物通“神”,達胸中之意,追求“象外之致”,“韻外之味” 。因而焦墨畫上乘的作品首先要有思想內涵,人文情懷、對生活的解讀,以及獨特的審美理念和情懷,都會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自己的作品中。
如何運用枯筆渴墨語言進行轉換,對傳統(tǒng)筆墨技法的學習和對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繼承。所以,真正的焦墨畫用筆要有書寫韻味,彰顯力度和節(jié)奏感,其筆法的頓挫、提按、快慢,其墨色的干枯、渴墨求潤要素,都要蘊含其中,體現(xiàn)一種對物象感知和筆墨運作規(guī)律的解析和文化素養(yǎng)的積蓄。
筆墨表現(xiàn)語言獨特。筆墨黑白是焦墨畫語言系統(tǒng)的主干,始終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焦墨畫強調剛柔虛實,明暗枯潤,筆墨語言的個性化符號的形成,是對傳統(tǒng)筆墨的繼承與深入的研究,同時,在生活中認識物象,提煉、概括物象的特性。
這種筆墨語言的個性化符號是在我長期寫生與筆墨轉換中逐漸形成的。個性化筆墨符號體現(xiàn)了我的綜合素養(yǎng)和智慧,但對傳統(tǒng)的焦墨藝術始終情有獨鐘,并視之如命??芍^在傳統(tǒng)繪畫“借古開今”方面,著實做了積極而有成效的探索、研究努力前行。( 馬培童、寫扵麥積山石窟), 查看更多2019-01-14 22:01:15 9 0 1553 -
馬培童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焦墨刻石皴法》馬培童焦墨畫感悟筆記-童心寫歷(128)
焦墨藝術,一定要給觀眾精神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滿足。因此我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在不斷提高。要把佛的精神情感畫出來。傳遞給觀眾。
每個 感畫出來。傳遞給觀眾。
每個人經歷不同,傳遞感情就不會一樣,我對佛陀有感情,佛對我也有感情,所以我的焦墨藝術才會有不同。
我很愛焦墨,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更加喜歡,使我想到了石窟佛陀,所以獨創(chuàng)焦墨刻石皴法,是用漢畫像石刻刻石刀法、 變筆法、 把石窟雕塑用筆怎樣刻在宣紙上,每一筆不能重復,筆筆見筆、 放大看每一筆都是符號,點線清晰可見有細有粗,有工筆,小寫意 ,大寫意筆法,畫佛面部,每一筆都很肯定,筆筆見神韻,有人說是素描,但把6尺整紙的畫縮小看似象素描,但近看放大看是符號 代言,只要離開畫5米外看就象寫實,但離1O米看又好象素描了,這就是畫焦墨刻石皴的神奇之處,有韻、有神、有魂。 查看更多2021-12-30 10:24:37 11 0 1553 -
鄭誠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與寶雞畫家田老師一起揮亳潑墨學習交流……
2017-12-10 19:34:58 5 0 1552 -
王貴燁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一個人一生有多少財富,不是看他、占有多少……不是看她索取多少……不是看他掠奪多少……而是看他能給社會,及他人奉獻多少………懂的關注、關愛弱勢……。前者是動物的本能行為,后者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
2018-02-21 18:14:53 12 0 1552 -
汪林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二幅新作完成66X35Cm,汪林
2018-02-23 19:52:54 4 0 1552 -
楊牧青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人類所生存的宇宙空間是由天、地、人三者構成的。古人叫三才,是十方三界渾圓一體的,現(xiàn)在實證科學講三維空間是有偏差的,帶有線型意識。三者各自構成“天之氣”、“地之氣”、“人之氣”。
人類生活在地面上 在地面上,必會受到頭頂上天空的“天之氣”及腳底下地表面、地表面以下的“地之氣”影響的。這個影響及作用便以每個人的性格、才能、心性、喜好等用“命運”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如今全球70億人,只有命運相似,沒有完全相同的。每天十二個大時辰分為三十六時刻,出生的人一定是“稟氣”不相同的。中國智慧的古人不用ABC等符號而用具有延伸思維的表意表情的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天干地支配合五行八卦來“代數”似的表達,可惜這門學問真諦真明白者很少,大多流于江湖術士混口飯的狀況了。
九氣的學問就是研究“氣(炁)”在什么方位(方向)作用,以及它如何影響人類的命運、吉兇的問題。
古人那會兒沒有天文儀器,全憑“身心內外玄觀”,在觀察宇宙的“天之氣”、“地之氣”、“人之氣”三者的關系時,發(fā)現(xiàn)“天之氣”的下降,“地之氣”的上升,都是在“人之氣”的“地方(這個地方是秘道,佛也講,道也講,儒家沒弄清楚,反正若能修行就到所謂的圣人狀)”相交,之后影響人的有看得見生命的這一生。
當一個人出生后,離開吸母體元氣后他第一次呼吸的氣(大氣),就包含著支配此人一生命運的“本命之氣”。這個“氣”與宇宙運行的瞬時狀態(tài)聯(lián)系著。所以,“在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出生,對于人的一生命運有著極大的影響和關系。
這個“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時間”的“人之氣”,就是它受到宇宙狀態(tài)作用的特定的一種物質形態(tài)。古人用九宮八卦天干地支陰陽五行星宿三元等來表示不同類型的“人之氣”,從而積極的起到指導和預測人生,從而深刻地影響人的活動。于是,乘時、待時、擇吉、謀局、順應、取法等就成了幾千年以來消滅不掉的金玉良言!
翻開中國美術史及書法史,過去很有成就的大畫家都懂這個“三氣”根基學問,并且有的善五行八卦之道,如黃公望、石濤賣卜為生及至揚州八怪深究“易學”等,所以他們才能在畫藝上別開生面、獨樹一幟,這是識玄機的原因。
新中國成立后,真正的大畫家就很少了,是因為畫家對天之氣都瞎了,地之氣不明了,人之氣亂了,加之西方思潮沖擊與藝術視覺感觀的激蕩,中國固有的國學之學問與心識,頹廢彌衰!一一楊牧青隨記 查看更多2018-05-19 13:51:43 6 0 1552 -
李偉華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這幅界畫稿己做了多年,畫畫停停,六七年了,近段時間在中山廣場那邊己做好了。界畫又叫宮廷界畫,比較費時,是所有畫種中最費時間的。每個成功的男人,都會有個夢想,做園。
2018-09-25 16:27:44 11 0 1552 -
2019-08-03 20:07:06 4 0 1552
-
陳祖松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書法作品:龍山地氣氣騰地,泉水鄉(xiāng)情情滿鄉(xiāng)。
龍山寶地出天寶,泉水歌聲傳福歌。
龍山寶地出天寶,泉水歌鄉(xiāng)祈福歌。2020-03-28 11:20:04 4 0 1552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馬培童石窟作品之四大石窟作品賞析連載之(六),作者潘瑋萱;
敦煌最早期的佛像為熱帶印度人的特征,到了南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兩位皇帝排斥佛法之外,其余的帝王都信仰佛教。因此整個南北朝時 的帝王都信仰佛教。因此整個南北朝時期,造像大盛。中原地區(qū)的石窟佛像,開始呈現(xiàn)漢民族特征與外來特征并存的風格,而莫高窟成為開窟造像的云集之地,佛像從形式上保留了一些從西域東傳的儀軌的原型,尤其面相上基本上保留了印度人的模樣,但佛菩薩的臉部表情、頭部造型、袈裟衣紋的處理有所改變。這個時期,敦煌的雕塑師用我國傳統(tǒng)的審美觀念和雕塑手法塑造出薄唇深目、高鼻大嘴的佛的造型,同時也創(chuàng)造出中西合璧的藝術形體—線條簡潔、渾然厚重的傳統(tǒng)佛教造像。到了唐代,敦煌佛教造像完全漢族化,也全面成熟于漢代,如馬培童下圖所畫的兩幅作品,佛像面容逐漸漢化,鼻子漸漸低平,臉部漸漸圓潤,耳朵也越來越大,出現(xiàn)了比較健康豐滿的形象,造像也是靜態(tài)的,給人端莊安詳之感。這兩幅作品,馬培童運用獨創(chuàng)的刻石皴,遠看近似素描,其實不是素描,而是立體的雕塑佛造像,背景運用漢畫刻石皴,整幅造像給人以豐腴之美,體現(xiàn)了唐代佛教造像傾向于以豐肥為美的造型。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造像以北魏、北齊為頂峰,造像藝術摒棄前朝以漢人為形象特征而重新采用以印度人為造像形象,佛像體態(tài)豐滿、臉部微笑含蓄、線條柔和,具有一種安靜肅穆神秘女性美,這種美很傳神,且讓常人看后有震撼之感。不過容易引發(fā)男性某種想法,實在不適合為佛像,也許之后朝代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逐漸摒棄了這種太“逼真”的造像風格,因此馬培童所畫那個時期的佛造像在面容與傳神方面,也做了一番改變,使菩薩像更接近于現(xiàn)代人的氣息,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追求。如下圖兩幅作品,利用刻石皴法將佛像用筆法代刀法活生生的雕在宣紙上,并融入自己的元素,背景以朱砂寫《心經》,使原本具有古風的塑像更添幾分濃濃的古風味,佛教有一說法,朱砂能去邪,看著心經,能使人的內心世界歸還佛性所應有的本真:內心純潔沒有任何雜念的靜心世界。能將雕塑作品以焦墨畫法畫在紙上,保持雕塑所應有的原汁原味,從古至今唯有馬培童一人,再無第二人。
馬培童所畫的這些雕塑石窟作品,既是傳統(tǒng)又不是傳統(tǒng),所謂傳統(tǒng)指的是用毛筆用墨用紙保留中國畫所應有的要求,并融入書法(書寫)的韻味,所謂不是傳統(tǒng)指的是中國畫所應有的各種皴法及前人的各種技法,在馬培童這兒完全脫離,馬培童融入自己的各種創(chuàng)新方法,包括人物的傳神,也不在是過去古代人物畫法的傳神,尤其是畫這些塑像菩薩更是如此。如馬培童所說:“焦墨畫石窟佛像,佛是用來供奉的,要發(fā)揚佛文化,比如佛語、佛經、佛詩或蘊涵佛理、佛性、禪機、禪意的詩、聯(lián)、文、畫等,佛是仁慈的、祥和的、清凈的,同時也是神圣的,我的佛像作品能調節(jié)人的心態(tài),提升人的境界,從中悟出許多佛道禪心,我在創(chuàng)作佛像時應該用心去體悟”所謂體悟也是馬培童筆下表達菩薩所傳神的心靈,讓世人與之相應。
馬培童,1956年生(筆名守一)、香港畫院院長, 香港書畫報社董事長,師從程大利老師,90年代拜張仃老師學習焦墨山水,先后就讀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山水高研班,在傳承老師藝術思想的基礎上,開拓進取研究,獲得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焦墨焦彩”中國繪畫技藝和傳統(tǒng)技法上,有突出貢獻。特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現(xiàn)為,國家一級美術師、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中國焦墨刻石皴創(chuàng)始人,從哲學和美學的根本參悟意象造型,把石窟雕塑佛造像刻在宣紙上的特質與真義,于甲骨文、象形文字、巖畫、漢畫像石刻的原初精神確定美學取向,開掘點線面、符號、圖形諸元素自身審美價值,將主觀意象融于自然,形成獨異于人的個性語言,尚古樸、求天趣、富意蘊,重裝飾、形式美。為中國焦墨畫創(chuàng)新研究探索做出貢獻。
(潘瑋萱寫於上海)續(xù)完2020、03、16 查看更多2020-04-03 11:10:42 32 0 1552 -
趙承銳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畫家言畫】畫家曾宓說:現(xiàn)在的國畫,似乎有點兒走過頭了。冷靜地權衡一下古今中外的藝術,我還是喜歡“天人合一”的意向表象。通過自然界多彩的自然屬性,表現(xiàn)主觀人性的個體化體驗,以簡約的筆墨進入純凈的藝術境 界,這是東方畫家卓越的貢獻!
審美感覺決定了人的關注品味,它是知識結構上的特定品質和個性定位。在生活中,關注的品位高,才能利用好自己的美感經驗,不斷捕捉生活中有價值的現(xiàn)象,不斷積累感受,從而提高藝術的判斷和構造能力。
我說不清自己的藝術觀念是什么。這或許就是中國藝術的隨緣性。好在這不一定是件壞事,因為理念有時會干擾感覺的演化,阻隔想象力的自由馳騁,繪畫也就缺少了活生生的靈性。
(附圖為趙承鋭彩墨舊作《盛塘》)。 查看更多2020-10-23 12:01:05 12 0 1552 -
徐如茂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國畫花鳥畫小品《竹》《葡萄》《蘭》,辛丑年冬月徐如茂畫於閬中古城。
景點已關閉,宅家做自已喜歡的事,因為熱愛所以永不言棄。
每天聚焦自已,將自已的事做好,不斷提高認知和增值價值,終生以丹青為伴。 為伴。2021-12-21 15:07:17 5 0 1552 -
劉曉寧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香香肖像,歡迎訂制
2017-11-28 13:34:10 6 4 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