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開豪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行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書法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豎幅尺寸39cmX89cm;2021-10-27 04:41:56 7 0 2212 -
陳文斌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書法作品《和》,和,天和風雨順,地和五谷豐,人和百業(yè)旺,家和萬事興。
2021-10-25 20:31:33 5 0 2519 -
已認證2021-10-22 13:52:39 31 0 5697
-
已認證2021-10-22 12:02:25 33 0 2005
-
已認證
劉勝利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行書書法作品《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為道?!贰洞蠓綗o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蜂浂鸥υ姟督^句》;辛丑年仲秋劉勝利書於北京。
第一幅行書書法作品是應(yīng)河北省廊坊市于總之邀 之邀而訂購三尺整張豎幅作品《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為道?!愤@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就應(yīng)該像水那樣,滋養(yǎng)著世間萬物,而與世無爭,不圖名和利,只講奉獻,不圖回報。
第二幅行書書法作品是應(yīng)河北省廊坊市于總之邀而訂購三尺整張豎幅作品《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一書。意思是說,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較晚;宏大的音律聽上去往往聲響稀薄;宏大的氣勢景象似乎沒有一定之形。這是老子倡導(dǎo)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一種美學觀念,意在推崇自然,而非人為的美。
第三幅行書書法作品是應(yīng)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東川鎮(zhèn)劉先生之邀而訂購四尺整張豎幅中堂作品,杜甫詩《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惫┡笥褌冃蕾p。 查看更多2021-10-22 11:36:12 21 0 6028 -
已認證2021-10-22 11:33:29 18 0 2066
-
已認證
尚建國生活日記 對話
感謝戰(zhàn)友的垂念,相約今天游走昆明湖。
風冷水靜,游客稀少,少卻了過節(jié)的熱鬧,也不見往日的歡笑,昆明湖這般清靜讓人心爽神愜!
昆明湖空曠的景區(qū),提醒著離退休的我們,應(yīng)避開節(jié)假日常出來走走!
歲月不 br>歲月不饒人!
四十多年前,我們還是個個年輕帥氣的新兵蛋子!
那時我們有憧憬、那時我們有朝氣、那時我們有追求、那時我們也坎坷、那時我們有使不完的勁、那時我們也想姑娘!
今天能信步走昆明湖確實很幸福,因為不少戰(zhàn)友都不在了……
酒局上一朋友問哪四條屏的落款,當時還真沒著落,只能如實相告。
今晨又雨,打不了拳只好走南湖……,走著走著,這四條屏的落款就有了著落;
佛眼觀乾坤
相見亦相親
三觀若不同
篤定無緣分
往來行善舉
積德何須痕
千古不磨志
中流自在心
法無定法,上午落款時又隨心所欲了,各位方家指教!
阿彌陀佛! 查看更多2021-10-22 11:26:45 12 0 1897 -
已認證
尚建國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邊畫邊說:我贊同師兄高見:”佛法亦是活法”。
佛不是神,不在天空,不在山上,也不在寺廟里,他在每個人的心中。
佛法其實就是做人的道理,學佛就是學做人。佛是覺悟的人,人是未覺醒的佛 br> 佛法其實就是做人的道理,學佛就是學做人。佛是覺悟的人,人是未覺醒的佛。眾生和佛本來沒有區(qū)別,只不過佛沒有妄想、沒有執(zhí)著,他慈心善行,活得自在,與佛有緣的人,大都活的很自在,很快樂,很是幸福。
愿您與佛有緣.
進入十月,也不知道是誰犯了錯,得罪了龍王,老天一直陰雨連綿,天氣潮濕我等發(fā)霉倒不打緊,總不至于讓辛苦半年的農(nóng)民兄弟無法收獲又無法秋播,罪過罪過!
今天難得天晴,急忙到野外曬曬太陽,久違了,親愛的太陽公公!
天氣預(yù)報又告;明后天還有雨,還有雨?還是有雨! 查看更多2021-10-22 11:23:41 13 0 1568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清代黃慎人物畫,潘瑋萱評馬培童(54)
黃慎,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福建寧化人。山水、人物、花鳥各科均工,尤擅人物。其人物早年以工筆為主,中年后以粗筆寫意為之。
黃慎的寫意人物,以草書 。
黃慎的寫意人物,以草書繪之,縱逸放逸,揮灑自如,形神俱現(xiàn)。黃慎主要成就其繪畫以其卓爾不群的寫意受益世人青睞,他的畫初學上官周,多做工筆,以元人黃公望、倪瓚為宗,書法學二王,擅長草書,且多得懷素筆意,從章草脫化而出。
黃慎的草書蒼藤盤結(jié),字中有畫。又能將草書的遒勁、放縱的運筆用于繪畫之中,因此畫家多干枯、飛白和迅疾之跡。黃慎較喜愛徐渭畫的走筆如飛、墨色淋漓,并將這種意筆用于人物畫中,突破了人物畫拘泥于外在的造型與輪廓的束縛,使得人物畫不再落后于山水、花鳥人物畫擁有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黃慎作品《攜琴仕女圖》(見圖一),以動寫神,畫中所描畫的是一位淪落風塵的藝妓正攜琴急匆匆前去趕場?;驗楦患易拥塬I藝,或為富商大賈的某種盛會演奏古琴。畫中仕女微微向左側(cè)身而立,從頭頸轉(zhuǎn)向右側(cè),微府,見左六分面,左腋下挾一張琴,琴頭向下傾,右臂自然下垂,體態(tài)幽雅,裙擺顯示行路狀。畫中的女士雖無嬌艷動人,卻含有一種典雅的清韻,正如古琴在此畫中的雙重含義,它既是女子謀生的器物,又暗含女子內(nèi)心氣質(zhì)猶如古琴音律的清韻。由于生活的艱辛,藝妓神情漠然??墒窃谒睦?,仍然有一種對生活不屈不饒的倔強精神。畫家以粗率的筆法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以動態(tài)入手,畫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黃慎其二作品《醉眠圖》(見圖二)是黃慎寫意人物的杰出代表,描繪的是八仙之首鐵拐李醉眠的情態(tài)。畫中的鐵拐李背倚酒壇醉倒在大葫蘆上,葫蘆口冒著仙氣,也許是喝得太多,連葫蘆口都沒有封好,增添了畫面的動感。他隨身攜帶的鐵杖也扔放到一邊,畫家用醉態(tài)展現(xiàn)了這位自在神仙的逍遙與不羈。
馬培童以下佛像作品,以動寫神,與黃慎有相同余韻,馬培童以下佛像背景融入永樂宮壁畫、書法及千手觀音手相等為背景,有些作品還融入漢畫像刻石皴,以刀法變筆法,為馬培童獨創(chuàng),均有濃厚的中國元素,二者均全圖布局合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
鄭板橋曾寫詩贊黃慎《醉眠圖》:愛看古廟破苔痕,慣寫荒崖亂樹根,畫到精神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
黃慎善于從民間生活取材,塑造神話故事,設(shè)色潑辣大膽,于迷離撲朔中見形象神韻。用筆迅疾,人物軒昂、富有氣勢,他創(chuàng)作雖“不以山水名”,但對山水畫有一定的造詣,很多作品中黃慎能將詩、書、畫、印緊密的配合在一起,自然貼切,獨具韻味。
黃慎的人物畫,以草書入畫,破毫禿穎,化聯(lián)綿不斷為時斷時續(xù),筆意更加跳蕩粗狂,風格更加豪宕奇肆。以這樣的狂草筆法入畫,行筆“揮灑迅疾如風”,氣象雄偉,點畫如風卷落葉。黃慎曾出游豫章(今南昌),遍歷吳、越。他的成績受到他的老師上官周的熱情贊揚和高度評價,說:“吾門有黃生,猶右軍之后有魯公也”。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0-21 17:33:47 49 0 3252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藍瑛畫山水畫,潘瑋萱評馬培童(53)
藍瑛,浙江杭州人,擅畫山水、花卉、蘭石、早年摹寫宋元諸家、尤得力于黃公望,風格清簡秀潤,中年以后廣泛涉獵前賢,從北宋的郭熙、李唐、馬遠、夏圭到南宋的二米 、馬遠、夏圭到南宋的二米、元四家、沈周等,形成功力深厚又豐富多變的自身面貌。
藍瑛的山水畫主要有兩種面貌,一為水墨淺絳山水,筆墨蒼勁疏宕,氣勢雄偉博大。一作青綠設(shè)色,用沒骨法,受董其昌影響,格調(diào)濃麗工細。
藍瑛的山水對后世的影響極大,其傳人有藍孟、藍深、藍濤等,又有金陵畫家龔賢、樊圻,高岑等人,另有陳洪綬、禹之鼎等人也師承藍瑛。
藍瑛曾被稱為浙派殿軍,其實自成一派,故畫史有武林派之稱,早年從孫克弘學畫,之后師從董其昌,并遍學宋、黃公望、倪云林等名家,他還按文人畫規(guī)范自己,中年又主攻李唐、馬遠、夏圭的斧劈皴法,因此他的山水不受“南北宗之說”的局限,自立門戶,別創(chuàng)一格。從而形成蒼勁疏宕、豪放雄強的風韻,有人曾貶他的畫,將“浙派”,“硬、板、結(jié)、刻”的名聲加在他頭上,并將他劃歸“浙派”之列,稱其“畫之有浙派,始于戴進,至藍為極”,其實仔細審藍瑛作品,他的畫風與“浙派”相去甚遠,且風韻獨具,個性鮮明,實為難得。
藍瑛作品《白云紅樹圖》(見圖一),此作品為沒骨法,山巒、白云全以重色涂染分出凹凸,不見筆蹤。樹木溪橋用筆蒼勁,枝葉均設(shè)紅色,與青山、白云相映。畫面極為絢爛,是藍瑛在古法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的一種新風格。馬培童以下焦墨焦彩山水作品所畫的云,用焦墨畫法,具有凹凸立體感,與藍瑛有相同余韻。藍瑛作品基本以中鋒運筆,皴法以長披麻皴、解索皴、荷葉皴為主。山石畫法潤澤渾圓,沒有過多的棱角,苔點圓潤。在構(gòu)圖上,近景的樹木與遠景的山巒之間具有明顯的空間感。設(shè)色平淡和潤,風格秀潤清和,疏松簡略。馬培童以下焦墨焦彩山水作品及焦墨點焦彩山水作品,以近實遠虛處理法,近的為重點刻畫,在構(gòu)圖上近景的樹木與遠景的山巒形成空間感,因此與藍瑛有相同之余韻。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0-21 17:30:26 43 0 1951 -
馬培童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修行-把焦墨藝術(shù)修煉成為里程碑式的藝術(shù)》馬培童焦墨畫感悟筆記-童心寫歷(119)
我的焦墨藝術(shù)事業(yè)是我一輩子最喜歡的事業(yè),也是我主要糊口吃飯的藝術(shù)。喜歡的特別執(zhí)迷,嚴格來說不吃一頓飯可以,不畫 來說不吃一頓飯可以,不畫畫不行。所以學藝術(shù)、學傳統(tǒng)、求高度、研美學,也是我不斷探索的課題。勇于攀登的高峰,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也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不停的否定,革新,遺忘,無知無畏……慢慢的又認知,尋找,回歸,需要一個漫長且緩慢的過程。要頓悟,這可不是科技一下子5G了,畢竟還是要努力。堅持數(shù)年,必有好處。有規(guī)矩才成方圓,有敬畏,有傳承,師徒相授,尊師重道。但沒有捷徑可走,可見我在焦墨精神上也從不缺席。
焦墨畫藝術(shù)也是古來有之,是在我文脈的滋養(yǎng)下修煉而成,巖畫、漢畫,甲骨文、陶器、青銅器、秦磚漢瓦、畫像石刻……無論是實用、禮教、后來的文人畫到今天,從哲學性、 思想性、文學性、 藝術(shù)性、實用性……不停的在發(fā)展。而且把焦墨藝術(shù)修煉成為里程碑式的藝術(shù),幾乎用一輩子去修煉。石窟文化的審美導(dǎo)向,有可能影響時代主流,歷朝歷代都是,留下的經(jīng)典也會成為傳統(tǒng)。
——馬培童記 查看更多2021-10-21 17:23:54 15 0 1253 -
馬培童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焦墨畫石窟佛陀寫生速寫與創(chuàng)作》馬培童焦墨畫感悟筆記-童心寫歷(118)
石窟佛陀寫生,先是要感受中國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記錄者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我用焦墨寫生和速寫記錄創(chuàng)作素材,還要發(fā)揮我 ,我用焦墨寫生和速寫記錄創(chuàng)作素材,還要發(fā)揮我獨創(chuàng)的刻石皴法,把雕塑石窟佛陀刻在宣紙上。
感悟焦墨黑白、陰陽、禪意、哲學,感受佛陀各種表情和形象化、具體化。
為焦墨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比豐富和神奇美妙的寫生對象,寫生是用“以大觀小,眼觀心悟”的觀察方法,用“凝練概括,繁而不亂”、“有感而發(fā),情境交融”的構(gòu)思和表現(xiàn)方法,感知佛陀精神,體會石窟佛陀的自然靈性。
寫生是獨立創(chuàng)作的一種藝術(shù)形式,速寫本是為創(chuàng)作而隨身所帶的工具,把復(fù)雜的天、地、人化解為不同的線條,用線條來講故事,用故事來抒發(fā)情感……以藝術(shù)家敏銳目光,來表現(xiàn)細膩、質(zhì)樸、嚴謹而又抒情的筆刻來描述佛陀風貌:筆刻,刻細入微,絲絲入理,衣紋發(fā)髻,眉宇嘴角,盡顯神韻。端莊的造型,精湛的刻石皴法,完美的構(gòu)成,形神具備,佛韻鮮明,寓意深長。
——馬培童記 查看更多2021-10-21 16:54:37 18 0 1308 -
馬培童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創(chuàng)作焦墨畫二郎神《天使佑中華》馬培童焦墨畫感悟筆記-童心寫歷(117)
二郎神在中國最初屬于天庭派到人間戰(zhàn)溫神,拿妖除邪。
現(xiàn)在在中國人民的理念中、雷神、火神是懲罰罪惡之神,人如果做了 msp;現(xiàn)在在中國人民的理念中、雷神、火神是懲罰罪惡之神,人如果做了壞事或違背誓言,就有可能遭五雷轟頂。
二郎神是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心愿,來人間祛邪、避災(zāi)、祈福,帶領(lǐng)白衣天使戰(zhàn)疫情,給人民帶來美好的愿望。
我創(chuàng)作《天神佑中華》即描繪有二郎神開道,和白衣天使戰(zhàn)勝歸來,合掌宣威的畫面,想象奇詭壯觀。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英雄,白衣天使在疫情救治、防控的第一線,逆流而上。彰顯出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是新時代的英雄!致敬最美逆行者!讓我們?nèi)f眾一心、眾志成城、同舟共濟,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之戰(zhàn)!每一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的英雄,每一個閃光點都值得被記錄。在這場沒有硝煙卻事關(guān)生死的斗爭中,全國一盤棋,心手相連,同舟共濟,各地醫(yī)務(wù)人員“舍小家為大家”,奔赴疫情一線“作戰(zhàn)”;各地黨員干部齊心協(xié)力,鑄就后方抗疫“第一線”。一個個感人瞬間、一張張抗疫面孔、一聲聲加油打氣,一條條痊愈喜訊......凝結(jié)成了抗擊疫情的中國勝利時刻。
——馬培童記 查看更多2021-10-21 16:43:16 15 0 1307 -
劉開豪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國畫山水畫《清泉》, 豎幅 作品尺寸34cmX68cm。
2021-10-20 20:20:15 6 0 1427 -
劉開豪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國畫山水畫《崢嶸》,豎幅,作品尺寸34cmX68cm。
2021-10-20 19:40:19 16 0 1128 -
楊牧青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楊牧青:亟需建立中華文明三要素之議題
近多年來,我在書畫的藝術(shù)垂煉過程中努力地致力上古文化研究并奔走疾呼,務(wù)必要從根本去溯源我們偉大的華夏民族之根由,剔除固見舊識,建立"中華文明三要素",也就是我們 ",也就是我們自己的"文明標準"制定。
大家都知道,從考古、史學、社會等方面來看,近現(xiàn)代以歐美人思想體系下建立的以"文字、青銅器、城邦/手工制作器"為準的"文明三要素"是錯判的,是不適于中華文明探源與華夏文化的追根溯源?。?!
仔細研判,用歐美人思想下制定的文明標準去考量、探究擁有數(shù)萬年之久的"中華"上古文化與文明是不合適的,也是欠科學的!其實,中華文明不是5千年,而是有著5萬年文化脈絡(luò)可尋,有著上萬年乃至3萬年文明印跡可知?。。?br>因是我提之議題為:中華文明三要素是玉器(可向上追陶器)、農(nóng)耕(粟谷種植)、宜居(筑巢與土穴)??!我想真心研究過中華文明探源的人都會知道的,也會明白的,當然還要歡迎大家繼續(xù)討論!!
圖片
就中華文明三要素之一的玉器來說,玉器是打開上古中華文明的一把鑰匙,然后向上再問陶器。
已知古中國的河西走廊已有萬年前的大型玉礦開采遺址,估計當年歐美人也發(fā)現(xiàn)了、看明白了中國上古玉器的豐富性和文化歷史性,所以他們在殖民、資本擴張的背景下就繞開了玉器文化文明而講而制定文字、青銅、城邦的"文明標準"以考古,因為歐美人上古玉器很少的,如今許多博物藏的都是中國玉器呵!
再如今百年考古中,我們"華夏人"在"歐美人"制定的"文明標準"下已顯得很被動,明明八千年華夏文明傳承乃至數(shù)萬年的文化文明,偏偏要弄成"五千年文明"掘地三尺的去探源、去工程呵。仔細想一想,這誰之過?反省以否?這是一個方法與標準以及思想與立場的問題?。。?br>圖片
藝術(shù)+文化+講座+傳承=活著就要動彈的使命一一華夏龍脈正興,<楊牧青古中國大昆侖文化史學觀>和<甲骨文非卜辭說>都是觸動中華文化心房的命題,當以盡命是也!記于水墨京津冀、水墨巴蜀、水墨華山、水墨三晉·楊牧青書畫文化行暨晉隴文旅科創(chuàng)123+5實施計劃″推進途程中。 查看更多2021-10-13 09:31:23 9 0 1209 -
楊牧青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楊牧青:甲骨文非卜辭說之敘事曲第二
在“甲骨文非卜辭說”前文中說:“明月從古于今照中天,我寫的這些文稿都是相互連環(huán)的,旨在為有心、有慧眼者鑒之和翻閱思考?!辈⒄f:“對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 賓、于省吾、胡厚宣、顧頡剛、姚孝遂、徐中舒、陳夢家、李學勤等前輩辛苦研究而形成的一套‘甲骨學體系’要在新時代下予以重新激活。”
激活甲骨學體系,突破固有思維模式,跳出象牙塔,清除、防范學術(shù)研究及人文社科項目腐敗?!靶滦蝿菹拢_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傳承?!卑l(fā)揮廣大民間的甲骨文(甲骨學)研究智慧之力量,把約定成俗且形成固見已深的“甲骨文是卜辭說”修改、更正、替換為“甲骨文非卜辭說”。對甲骨文建立新的認知、解讀方法,打破學術(shù)研究壟斷和一言堂,讓更多的人對古文字研究活躍起來。
然我知,要將“甲骨文是卜辭說”修改、更正、替換為“甲骨文非卜辭說”,激活甲骨學體系,建立新的甲骨文認知、解讀方法,在當下這可能就是一條殉道之路。因為,120年來將殷墟出土的“甲骨刻字”認定為“甲骨占卜刻辭”的思想已經(jīng)烙印很深了,或者說甲骨文就是占卜辭的思想灌輸已經(jīng)洗了幾代人的腦,蒙蔽了幾代人的心識,促使社會大眾都認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是占卜刻辭。
圖片
甲骨文非卜辭說,首先要對社會歷史的劃分予以重新思考,包括要動用哲學、邏輯學、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歷史學、民俗學、宗教學、神話學等學科去科學的思考——自有人類以來,果真就是洪荒時代、野蠻時代、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形態(tài)嗎?“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diào)和的產(chǎn)物”,用近兩三百年才產(chǎn)生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去框定遠古時代的社會狀態(tài),解釋、對應(yīng)、判定遠古時代的文化歷史,從根本上去思考這是對的嗎?此處不做討論,留個話頭,僅供思考。
甲骨文非卜辭說,其次要對甲骨文所處的商代及至商代以前的社會狀態(tài)和文化歷史還需再進一步的重新去深層次的探知,不能輕易、草率的就對商代做出“殷商人崇尚鬼神,經(jīng)常進行祭祀,凡事必用甲骨占卜,所以才留下大量甲骨卜辭”的這種認知和判定。
一定要曉得,在“二重證據(jù)法”或“四重證據(jù)法”,乃至“多重證據(jù)法”的前提下,近現(xiàn)代考古博物的歷史記錄發(fā)現(xiàn)發(fā)掘和古有的文獻檔案的歷史記錄探究尋因,是要遵循“科學實證+玄靈思維是認知人類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這個法則的,反之它們相融性是會很差的。上古打不通,歷史的脈絡(luò)就不好通,若不通,歷史就會感冒,就會有癥結(jié),“以古鑒今”、“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就會失去應(yīng)有的作用。古有的文獻記載和近現(xiàn)代的出土器物清楚顯示:古人不比今人弱智,古人的智慧創(chuàng)造是今人無法理解,甚至無法比擬的,不能以今人的認識去認為古人就是那樣的。
甲骨文非卜辭說,關(guān)鍵是要對已形成的甲骨學體系的思想認識和思維模式進行重新的激活,重新的釋放。如果對某一事物認識發(fā)生了根本性的錯誤,那就會得出錯誤的思想,就會產(chǎn)生錯誤的結(jié)論。主流的甲骨學界一直把商代當時辦公文書記錄、歷史檔案——甲骨文當做占卜用的卜辭來理解,并對其一錯再錯的解讀和判定。
究其因,這是用漢代以來的“六書法則”、“經(jīng)學思想”和清代形成的“金石考據(jù)思想”及“周秦金文、小篆形體類比法”以“象那個樣子”來“一對一”的考釋、???、釋讀,硬給甲骨文“隸定”出與通行文字在形(象)、音(語)、義(意)上達到連貫一致的一個“字”來。若遇到無法解決的“字”就以科學、慎重的名義和“闕疑”、“變異”、“變體”、“通假”、“義不明”、“本義不可知”、“久遠失傳”等說詞而給懸掛了。所以,甲骨文至今整理出來的6000多個字,也只能被隸定性的釋讀出1000多個字而已。
細考之,“甲骨刻字”上的甲骨文并不是每一個字都是能夠與后來語義上“字”一一對應(yīng)的。遠古時候,字很少,一個字要表達很多意思或一段歷史的。隨著生活需要和社會發(fā)展,一個字就演變分化出很多個字,字數(shù)也越來越多,形成“字族”,至現(xiàn)在已經(jīng)累積達到了近10萬個字。
由于在前辭、命辭、占辭、驗辭等以“甲骨文是卜辭說”的認知論主導(dǎo)下,就將《甲骨文合集·14002片/正》中所見的那個“雙手供寶于藏室”的“字”被隸定性的釋讀為分娩的“娩”了(甲骨文“娩”字像以雙手分開產(chǎn)道,接生嬰兒,產(chǎn)道中的方形像嬰兒初出的頭形。)由此導(dǎo)讀、釋義出是商王為了王妃“婦好”生育而做不斷做吉兇占卜的事情了(“甲申卜,?鼎(貞):〔帚(婦)〕好娩……”見《甲骨文合集》第五冊)。
在過去還不能認識到“甲骨文非卜辭說”的重要性時候,就將“字”的“文”說成是“卜”的“辭”,將“甲骨刻字”的“文”給錯誤的認識、判定為“甲骨刻辭”的“卜辭”。因是,商代的文化歷史不得不在《尚書》、《周禮》等文獻的描述下弄成以“甲骨占卜刻辭”為載體、為反映的“崇尚鬼神、凡事占卜”的社會狀態(tài)了!至于,龜甲燒灼與鉆孔等,那是為了更好的自然風干防腐以方便刻字記錄做文檔使用,就這么簡單!
圖片
在第一篇中我說:“甲骨文字,特別對上古時期的陶、玉、石、青銅、摩崖等古文字和圖紋,是要‘五位一體,三類同究<即天、人、地、時、空五位與形(象)、音(語)、義(意)三類的關(guān)系>’大宇宙觀去認知的,世界不是單一物質(zhì)世界,不是單一的人為自我認知的世界,也不是漢代以來形成的‘六書法則’能夠解決的?!?br>由于不曉“五位一體,三類同究”的深義,所以就會將一些古文字形成的詞句表達意思給曲解了。如,王立群教授及眾多古今學人在解釋祖宗十八代的“耳孫”時,將“耳”字理解為因為距離自己的祖宗太遙遠了,從來沒有見過,就是耳朵聽說。其實是沒有明白為什么要“耳”字的妙義!漢初承襲周秦的一些文化禮制,在“族”上用“耳孫”、“鼻祖”之耳、鼻的字,實際上這是與“古麻衣相法”的“五官說”有淵源的。相法是人文之一,指著自己的鼻子就是我自己,就是“天輪一二看初年、三四周流至天城?!边h古時代的人,以我為坐標,仰觀俯察,展開了天象、人文、地理等一系列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亦即“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钡脑熳址ň売芍弧?br>文字是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身份證,器物是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戶口簿,經(jīng)論文獻記載就像對歷史發(fā)展錄備的口供。文字釋錯了,文字誤判了,那么歷史就會出錯!——2019年11月11日子夜楊牧青于北京,今“甲骨文非卜辭說”有關(guān)論述,待見《楊牧青:重構(gòu)甲骨文研究方法和認知的解讀思維模式》<暫定題名>文稿陸發(fā)布,以饗列位。 查看更多2021-10-11 09:08:47 5 0 1401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董其昌山水畫,潘瑋萱評馬培童(52)
明代后期,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派影響最大,其追隨者形成了諸多支派,如莫是龍、陳繼儒的華亭派、趙左的蘇松派、沈土充的云間派。他們均屬文人畫體系,都以仿古為 屬文人畫體系,都以仿古為尚,注重筆墨趣味,繼承四家傳統(tǒng),追求平淡蘊藉的風格,其中以董其昌為畫壇首領(lǐng)。
董其昌,上海松江人,官至南京禮部尚書,以太子大保致仕。富收藏,精鑒賞,尤以書畫著名。并撰有多種畫論著作。所開創(chuàng)的南北宗對后世影響極大。
董其昌擅長畫山水,出入于董源、巨然、米友仁、高克恭、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融匯變化,自成一家。畫法可分為兩類即水墨或兼用淺絳法,青綠設(shè)色或間以沒骨法。第一類又可分為一以表現(xiàn)筆法為主,大多師法黃公望、倪瓚的作品,山石用筆勾畫輪廓后略加皴點,層次清晰,用筆干淡而融厚,充分顯示出筆法的豐富變化立體感。
所謂下筆有凹凸之形。一以表現(xiàn)墨法為主,大多是師法董源、巨然、二米、吳鎮(zhèn)的作品,或用不太濕的濃淡墨層層皴染山石,或以融厚有味的潤墨描繪云山,墨色爽朗秀潤,同時還強調(diào)濃、焦、濕、潤、枯、淡墨所造成的墨色層次間的對比關(guān)系,達到了墨分五彩的效果。
第二類亦可分為兩種,一是以色代墨,作青綠或淺絳設(shè)色,基本畫法和水墨山水相仿,只是更顯華潤秀雅。一是用設(shè)色沒骨法,以鮮艷的大紅大綠作平面暈染,山石輪廓線用墨極淡,畫風鮮艷溫潤,又不失平淡天真格調(diào)。
董其昌作品總的藝術(shù)特色是重視筆墨形式表現(xiàn),勾、劃、皴、擦、點、染都含蓄又富變化,層次清晰,拙中帶秀,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調(diào)。
董其作品《高逸圖》(見圖一),層次清晰,筆法變化豐富,山石有凹凸立體感,圖以平遠兩段式章法布局,近景坡石上生長著幾株參差錯落、高矮不齊的松杉。中景溪水雖然寬闊,但已為近景之樹填補了湖面大面積空白,將近景與遠景銜接起來。對岸平灘洲諾,有林木、茅舍依畔而立,小丘綿延至遠方,整幅畫面平淡而古雅,頗有倪瓚蕭散簡遠之風。
馬培童以下焦墨焦彩山水作品及新巖畫作品,墨色變化豐富,能達到墨分五彩,層次清晰,拙中帶秀,山石富有立體感,與董其昌有相同余韻。董其昌認為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為師。實則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造高峰。馬培童曾說,以古為師,再拜大自然為師,二者所提倡的觀點也相一致,二者的畫作均注重內(nèi)心意愿抒發(fā)。
董其昌其作品《晝錦堂圖》(見圖二)作品繪宋仁宗時福柑韓琦的別墅晝錦堂,景色卻純以想象為之。此圖用筆確具董、黃遺意,簡淡虛靈。然設(shè)色卻別具特色,以濃淡青綠、赭石細致渲染,層次分明,類似沒骨設(shè)色法,是對傳統(tǒng)青綠山水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馬培童山水畫作品,除了景色創(chuàng)新之外,在設(shè)色上也別具特色,一個是雨后的蒙山一個是黃昏的蒙山,馬培童能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表現(xiàn)色彩,顯示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色彩變化,是對傳統(tǒng)的焦墨山水一大創(chuàng)新,因此二者在造詣上有相同之余韻,均在設(shè)色上開一代先鋒。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0-09 15:09:42 42 0 2260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唐寅山水畫,潘瑋萱評馬培童(51)
唐寅蘇州人,吳中四才子之一。在畫史上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稱“明四家”或“吳門四家”。
唐寅山水畫有粗、細兩種風貌。粗筆一路承南宋院體,保留了雄峻山 粗、細兩種風貌。粗筆一路承南宋院體,保留了雄峻山勢、堅峭石質(zhì)、嚴謹結(jié)構(gòu)、斧劈皴法,勁健用筆、淋漓水墨等特色。細筆山水是唐寅本色畫,更多文人畫意韻,其特點是:景色簡約清朗,著意于近景刻畫,遠景簡略。用筆多為細勁中鋒、猶如游絲描,然纖而不弱,力而有韻,剛?cè)嵯酀?br> 唐寅作品《渡頭簾影圖》(見圖一),此作品描繪山村江邊旅人待渡的情景。山巒重疊峻偉,瀑流順石間曲折而下。山腳松林深處有茅屋草閣,遠處暮靄蒼茫,山村隱現(xiàn),一樵夫擔柴自山中歸來。待渡旅客席地而坐,翹首眺望對岸的酒肆。畫中山石勾皴,勁健峭利,蘆草水波則細勁柔和,敷染淺絳赭色,景色明麗典雅。
馬培童以下焦墨焦彩山水作品,取景簡明扼要,與唐寅自創(chuàng)的皴法,化線為面,計白當黑有相同余韻,馬培童近景刻畫細致,遠景簡略,景色簡約清朗,中鋒用筆,側(cè)鋒皴擦,剛?cè)嵯酀?,與唐寅有相同之余韻,二者均兼融南北二宗為一體。二者雄勁中透出疏秀,這種仿學院體的山水,貌合而神離,別具清俊秀逸之韻。二者皴法變化豐富,不辨具體皴法,卻雜而不亂,靈活有理,富濃淡層次,布滿全幅卻不顯迫促,具秀潤和空靈之感。這種畫風,與文人畫貌離而神合。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0-09 15:08:29 34 0 2710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仇英山水人物畫,潘瑋萱評馬培童(50)
仇英江蘇太倉人,后居蘇州,初為漆工,曾拜周臣名下學畫,后在鑒藏家項元汴、周六觀家觀摩大量古代名作,技藝大進,自成一家。擅長山水,人物。山水主宗趙伯駒和 ,人物。山水主宗趙伯駒和南宋院體,以青綠重彩為主,其特色是:取實景加以理想化。布局宏大繁復(fù)中具明快清朗之格,建筑界畫工致精確而又不刻板,山石用勾勒法,兼施細密的皴擦點染,工整中見放逸,樹法勾勒、渲染、夾葉、點綴并用,用筆靈活多變。設(shè)色濃艷鮮麗,又注意色調(diào)的統(tǒng)一與柔和。顯得艷麗不媚,這種青山綠水發(fā)展了傳統(tǒng),有重大變革。另一種粗簡山水學李唐、馬遠和周臣,筆墨勁健。人物畫亦以工筆重彩為主,尤善仕女,體態(tài)俊美,筆法細微,敷色妍柔,雅俗共賞,有仇派仕女之稱。亦能作粗簡的水墨人物畫。
仇英作品《桃源仙境圖》(見圖一)依據(jù)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營造了極富理想色彩的仙境景城。畫面峰岫層疊,云靄繚繞,溪泉潺湲,長松蔽天,三位文人晏坐奇石間彈琴賞樂,其境界已迥異于《桃花源記》中記述的農(nóng)家村落景致,而賦予貴族文人式的優(yōu)雅情調(diào),反映了明代中葉的時代審美意趣。
馬培童以下焦墨焦彩山水作品,均取實景加以理想化,色彩明快,在構(gòu)圖上與《桃源仙境圖》均采用北宋全景式布局,視野開闊,境界宏大。因此與仇英有相同余韻。二者均強調(diào)用筆的骨力,畫中山峰勾勒皴染細密,用色均用石青。石綠,色彩濃麗典雅,卻又不傷墨色,均保留墨氣氣韻,因而有一種清雅之氣寓于其間。馬培童以下部分作品山間云霧繚繞,虛幻縹緲,與仇英的《人間仙境圖》有相同之余韻均遠離俗塵的人間仙境,色彩精細艷麗。二者多幅作品有相同余韻還體現(xiàn)在構(gòu)圖飽滿,筆法自由,或精細或簡逸,靈秀多變。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0-09 15:07:41 34 0 2095 -
馬培童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焦墨寫生觀察構(gòu)圖》馬培童焦墨畫感悟筆記-童心寫歷(110)
焦墨石窟佛像寫生,要注意觀察抅圖,近距離要以大觀小,遠距離要以小觀大。遠觀近取法。在很遠的地方看,但對局部畫得很清楚。這是重點,大的 得很清楚。這是重點,大的布局定完之后,再把細節(jié)按近觀所得描繪出來。
近觀遠取。
在近處看,畫出來的是遠觀的大場面。佛像高大仰觀俯察。
對于要描繪的佛象不是在一個地方看,可以仰看,可以俯視,可以面面觀。觀察佛陀看其表情,要通過其表情掌握佛的心靈、思想、性格和內(nèi)在世界。以靜觀動感,對方佛陀是靜止,要畫出動感來。在其周圍觀察,以靜觀動。有時來不及畫寫生和速寫。就要發(fā)揮目讀心記。反復(fù)觀察記在心里,回去在畫出來。就如佛陀在眼前。
作畫要以情動情。在描繪佛陀時,而是要動腦子多思考,對佛陀要理解。賦予對佛象以人的感情色彩。 查看更多2021-10-09 15:03:20 11 0 1288 -
李偉強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國畫花鳥畫《蜜桃圖》,辛丑年國慶李偉強為祝福祖國而創(chuàng)作。
今年國慶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二周年華誕,特寫蜜桃圖為賀。祝祖國更加繁榮強盛,愿華夏黎民幸福安康!
2021.10.1李偉強記于詠竹軒 竹軒2021-10-08 14:59:23 16 0 1724 -
2021-10-08 14:57:17 6 0 3338
-
李偉強榮譽資質(zhì) 對話
李偉強國畫《花洲古渡》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百年輝煌路 筆墨頌黨恩”廣州市珠海區(qū)美術(shù)書法優(yōu)秀作品展中,被評為優(yōu)秀獎作品。
花洲古渡,是明代廣州現(xiàn)海珠區(qū)同慶路與濱江中路交界處江邊(今解放大橋 邊(今解放大橋南面橋腳),曾以買花為主的渡口。如今,新建的牌坊遺址,設(shè)在曉港公園內(nèi)。
命題作畫,是蠻有趣的。那既要巧妙突現(xiàn)物像主題,又得有充分的技法構(gòu)織版幅。
《花洲古渡》,勾畫了今年廣州疫情防控解封當天,該片景區(qū),雨后初晴,竹林間,牌坊下,石徑上,游人漫步的情境。該腹稿的蘊釀,至完成畫作,耗時一周,前者卻占了約2/3時間,但總算嬰兒哇哇落地了。
近日,廣州市海珠區(qū)四個政府部門,授予了拙作“百年輝煌路,筆墨頌黨恩”該區(qū)美展中,最高獎項20名中的優(yōu)秀作品獎和收藏獎。在此,對主辦方和評委老師們,說聲,謝謝了! 查看更多2021-10-08 14:55:03 15 0 2318 -
已認證
石廣生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貓大師望著練字手稿端詳了半天,默不作聲,沒有表態(tài)??磥硎峭瞬搅?。
2021-10-08 14:42:10 33 0 2022 -
已認證2021-10-08 14:40:48 16 0 2907
-
已認證2021-10-08 14:22:57 11 0 2651
-
已認證2021-10-08 14:20:52 5 0 2822
-
已認證
劉勝利創(chuàng)作日記 對話
行書書法作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沸脸竽曛偾飫倮麜侗本?br>這是應(yīng)北京朝陽區(qū)于先生之邀而訂購三尺整張豎幅作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平。》
這四句話出自北宋大家張載的《橫渠語錄》中的名言,被稱作“橫渠四句”。由于言簡意宏,一直被人們傳頌不衰。2006年9月,溫家寶總理在出訪歐洲前夕接受外國記者采訪時,曾引用了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心跡。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也引用了此句。
這四句的意思是說,為天地確立起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為百姓指明一條共同遵行的大道;繼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傳的學問;為天下后世開辟永久太平的基業(yè)。 查看更多2021-10-08 14:17:21 6 0 12775 -
2021-10-08 11:58:37 11 0 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