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石溪山水畫,潘瑋萱評馬培童(61)
石溪,湖南常德人,居南京,幼年喪母后出家為僧,云游各地,43歲定居南京大報恩寺,后遷居牛首山幽棲寺。
石溪,為人耿直,畫史上與好友程正揆并稱二溪,與 ;石溪,為人耿直,畫史上與好友程正揆并稱二溪,與石濤并稱二石。石溪承元四家,尤重王蒙、黃公望。其藝術特色是:構圖繁復重疊,景致幽深郁茂,筆墨沉郁蒼勁。善用禿筆和渴墨,對山石樹木作層層皴擦勾染,皴法兼用解索和披麻皴、點苔喜用濃墨,敷色多用清淡沉著的淺繹,其山水有奧境奇辟,緬邈幽深之評。髡殘自幼擅長繪畫,明亡后曾參加反清斗爭,失敗后逃避桃花源,后削發(fā)為僧,參禪悟道,云游四處。
石溪,人物、山水、花卉無所不能,尤精于山水,以繪畫寄情于山水,在大自然中一點點覺悟,其畫也逐漸滲透出濃濃禪意,其作品《蒼翠凌天圖》(見圖一),畫中近景柴門半掩,古樹林立,兩楹小屋坐落于樹間,一道人在門廊處憑幾而坐,望向遠方。此時人與自然似乎融為一體,在幽深的沉寂中蘊含著只能意會的天地之道,這是用語言無法言說的。順著山道逶迤向上,有房舍廟宇立于其邊,目所能及的小路盡頭也建有寺廟,山與寺對應,使山顯得博大而沉寂,寺越發(fā)空靈緲遠。周圍奇峰峻嶺,樹大挺拔蒼翠,澗谷有飛泉掛壁,山中云氣迷霧。畫中的道人正是髡殘本人,正如他畫中的詩所言“殘僧本不知畫,偶因坐禪后悟此六法”,髡殘以禪入畫,畫中有禪,這是這幅山水畫的絕妙之處。在題畫詩中,髨殘描述了他沐浴于大自然山水之中契意自在的感受,點出了他與大自然達到的和諧默契,表達了參禪與筆墨的關系。
馬培童以下焦墨焦彩山水作品,有的作品繁密中見疏靈,有的簡淡中見空靈,給人以靜謐、安然的氛圍,與髡殘一樣,以畫寄情于山水,透露出濃濃禪意,髡殘的山水畫除師法元四家等外,還遠宗董源、巨然,近習董其昌、文征明等,二者均博采眾長,融為己用,與弘仁相仿,師古的同時,十分注重師法自然,認為論畫精髓者,必多覽書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二者均以大自然寫生為師,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徜徉在山水之間,在自然交流中物我兩忘,思接千載,均強調“師造化”,強調筆墨與丘壑的關系,對于真山真水感覺的捕捉與現(xiàn)場相吻合。如髡殘后期主要寫生地點在南京祖堂山和棲霞山,很多作品與之相吻合。馬培童到過太行山、蒙山、黃山等地方,包括所創(chuàng)作的微山湖系列、胡楊作品、石窟系列等作品,均從現(xiàn)場捕捉場景,所畫的作品與現(xiàn)場相吻合,因此二者有相同余韻。與大自然真山真水固定丘壑為主的畫家除了甏殘、馬培童,還有黃公望、王蒙等畫家。髡殘與石濤、朱耷(八大)、弘仁、為清初四僧四大家,髡殘雖師法王蒙,與王蒙都呈草木華滋,渾厚蒼茫之感。然髡殘比之王蒙,較多地運用禿筆渴墨,并在粗頭亂服中揮手自如,更顯雄渾樸拙之韻味。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2-02 14:46:10 26 0 2717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山水畫家弘仁,潘瑋萱評馬培童(60)
弘仁,安徽歙縣人。明亡后入武夷山為僧,云游各地,后回家鄉(xiāng),常往來于黃山、白岳之間。
弘仁善畫山水,早年從學孫無修、中年師事蕭云從,后學元四家,尤尚 早年從學孫無修、中年師事蕭云從,后學元四家,尤尚倪瓚,故其作品構圖簡潔、筆墨蒼逸,善用干筆渴墨和折帶皴,然他多取黃山、武夷諸名勝為畫稿,故境界、格調不同于倪畫,少荒寂之境而多清新之意,山川奇秀多姿等。
弘仁以畫山著稱,與石濤、梅清有黃山畫派之稱,其作品《天都峰奇圖》(見圖一),畫中近景描繪的是潺潺溪水,大小石塊散落其間,如清響的奏鳴樂,悅耳動聽。在岸邊堅硬的巖石上,有幾株虬松盤曲若龍,蒼翠勁健。中景峭壁相擁,陡然而立,瀑布自山間的交匯處垂直而落,峭壁上零散生長著樹木,展現(xiàn)出旺盛的生命力。遠景處天都主峰為一枝獨秀,巍然高聳,直指云霄,其勁健挺拔之勢,大有絕俗孤傲的意味。整幅圖給人以氣勢磅礴之感,寫盡了天都峰的雄偉峻奇。畫中山石多為方折的幾何體組成,剛勁有力,棱角分明,為了產生扁薄之感,畫家在關鍵的轉折處和遠山處運用皴、擦、點、染,以此來增加山的厚度,營造出立體的效果。由于畫家沒有大面積的施墨,以及過多繁復點染和過多皴擦,山石都用線空勾,整幅畫給人感覺以蒼勁而簡潔,清淡而空靈之美感。
在四僧中,真正稱得起禪家的,唯有弘仁一人,他不婚不仕,寡欲清心,掛瓢曳杖,芒鞋羈旅,或長日靜坐空潭,或月下披云孤嘯,如此“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境界,遠遠超拔了八大山人苦心經營道院和石濤自稱臣僧,三呼萬歲的形禪實俗之為,石溪雖然沒有卑瑣之事,但性格過于激烈,動輒爆發(fā)而難安于靜,不像弘仁,忠義埋入心底,從未遇風即動。畫如其人。他的畫純凈、高潔,達到純化的境界。
馬培童以下作品,給人冷與靜的境界,有股濃濃的禪意,與弘仁一樣均能達到純凈的境界。如同弘仁圖二作品,畫中山石象一堵無言的墻,冷冷地悍衛(wèi)著這一彎無名的鄉(xiāng)野,坡上沒有足跡,木板小橋沒有人影,那座修竹掩映的屋舍也空守著它整潔的前院,鉛色的穹宇覆蓋著四野,平靜得無一漣漪的水泛出冷冰冰的一片慘白……,畫家整幅作品的用筆特色都圍繞著凈意來塑造,既勾勒物象的形,又體現(xiàn)線條自身的冷峻、峭拔的意味。弘仁其藝術特色既尊傳統(tǒng),又主創(chuàng)新,所謂師法自然,獨辟蹊徑,是他藝術思想的核心。馬培童能在尊重傳統(tǒng)的基礎上,師法自然,與弘仁一樣,能開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藝術特色,二者均不甘囿于先入藩籬,勇于常變,因此有相同知音。弘仁在安徽創(chuàng)立了新安派,與查士標、孫逸、汪之瑞并稱海陽四家。新安畫派的成員還有江佳、姚宋、鄭旼、祝昌等人,他們均受弘仁的影響,如程邃、戴本孝、蕭云從等人均負有時名。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2-02 14:45:33 16 0 1932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清代宮廷畫家禹之鼎,潘瑋萱評馬培童(59)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痹谥窳稚钐?,遠離塵世的紛擾,觀賞幽篁美景,又是彈琴又是長嘯,多么快樂,再邀明月相伴,實在是快樂 再邀明月相伴,實在是快樂極至。若不是心靈澄靜的人,怎么會喜歡這清幽的景致?若沒有恬淡脫俗的心靈,又怎么會有這忘情絕俗的妙音?月明風清之際,于竹林深處,隔斷萬千塵世,調一段宮商角徵羽的演奏,時間的面目就在琴音裊裊中被漸次撫去了風霜。這是王維的詩句,也是這幅畫,畫家在右上角題的詩。畫家描繪的是清代詩壇領袖漁洋山人王士禎。只見他坐于鋪有襲皮的盤石上,眉清目秀,一手撫著琴弦,一手捋著胡須,神情多么悠閑多么自在。畫家以元人的筆法畫墨竹作為背景,山石用披麻皴。畫中皓月當空,潺潺的溪水緩緩地流淌著,在一片寂靜的山里只有幽篁吹動的聲音與琴弦聲相互應合著。畫里的王士禎神態(tài)安然,內心從容安定。畫家以蘭葉描畫衣紋,筆力圓轉流暢,以白描畫外衣,外衣的衣邊渲染淡藍色,里衣染成赭石,為了突出王士禎的高貴,畫家以質感極強的透紗作為頭巾來裝飾畫面。整幅畫給人以幽靜與雅趣,令人無限遐想。
此幅作品是清代十大宮廷畫家之一禹之鼎的作品《幽篁坐嘯圖》(見圖一),禹之鼎的肖像畫藝術風格最大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能將所要描繪的人物與事物、情景極為巧妙地融合。他所描繪的人物畫是將人物放置于某場景中,以景配人,用景物來烘托人物的內心活動,這樣的肖像畫不僅使人物神態(tài)生動,且更能反映其人物的內心世界,以此達到神情兼?zhèn)涞乃囆g效果,如其作品《幽篁坐嘯圖》及圖二《西郊踏梅圖》等。
禹之鼎,江蘇興化人,后寄籍江都(今江蘇揚州)。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鴻臚寺序班,以畫供奉入暢春園。善畫人物、山水,尤精寫真。初師藍瑛,兼學宋元諸家。肖像畫面貌多樣,對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所繪人物形神兼?zhèn)?,獨具一格,一時名公小像多出其手,其肖像畫在清代中期有“當代第一”之譽。
馬培童以下作品能將人物放置于某種場景中,以景配人,用景物來烘托人物的內心活動,以獨特的意境生動地傳達出人物的內心世界,達到神情兼?zhèn)涞乃囆g效果。二者所繪人物均惟妙惟肖,人物畫像注重形神兼?zhèn)?,均通過對環(huán)境的描繪來烘托人物的某種特定性格,因此有相同之余韻。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2-02 14:44:38 26 0 2158 -
葉向陽收藏日記 對話
海南省五指山市舉辦《念黨恩敬國魂建黨一百周年“山海情”美術作品展》。北京書畫家葉向陽的國畫作品《萬山紅遍醉金秋》應特邀參加展覽。恭請親朋好友共同分享。
2021-12-02 11:26:48 8 0 1612 -
葉向陽收藏日記 對話
旅加著名油畫家、我的老戰(zhàn)友老同學劉景勝先生1982年在綿陽基地畫的《賣花姑娘》和《銀簪花》、1984年航行太平洋畫的遠望號的《動力機艙》速寫。恭請親朋好友共同分享。恭祝您幸福安康!萬事吉祥!
2021-12-02 11:25:30 15 0 1919 -
劉開豪收藏日記 對話
常德市書協(xié)主席李澤民在湘鄂邊書法聯(lián)展?jié)娔珦]毫并講話
2021-12-02 05:43:12 5 0 1449 -
2021-11-09 15:48:56 22 0 1880
-
梅麗瓊收藏日記 對話
熱烈?祝賀福建白茶《白芽奇蘭》榮獲金獎……(“白芽奇蘭”,梅麗瓊題寫這個白茶一晃快十年了~時間過的真快!《白芽奇蘭》依然在白茶界獨占鰲頭!金獎得主!
2021-11-09 15:35:21 7 0 1493 -
已認證
龔光萬收藏日記 對話
今日閑翻,翻出庚寅年臨懷素自敘帖,不覺汗顏 但是我特別感謝謝季筠老師題箋鼓勵。田旭中院長的瑰麗宏文,向運成老總費心給我印制成蝴蝶冊,周末供朋友們遣倦。
2021-11-09 14:26:32 6 0 1953 -
已認證
劉勝利收藏日記 對話
行書書法作品《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物華天寶增福壽,人杰地靈出鳳龍?!贰秱ゴ蟊澈螅际强嚯y。》《心地光明猶皓月,情懷溫暖勝春風?!?;辛丑年仲秋,劉勝利書於北京。
第一幅行書書法作品是應浙 應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橫店鎮(zhèn)陳先生之邀而訂購三尺整張豎幅作品,宋*無門慧開禪師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應河北省廊坊市于總之邀而訂購三尺整張豎幅作品《物華天寶增福壽,人杰地靈出鳳龍。家居祥光黃金地,人在瑞氣富貴中?!?br> 無門慧開禪師,杭州錢塘人。這首詩收錄在古代禪門公案的《無門關》一書。一年四季,每個季節(jié)都有每個季節(jié)的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如果沒有閑事煩心,沒有憂思驚恐纏繞心田,那么每年每季每天都將是人間最好的時節(jié)。
應北京順義區(qū)楊先生之邀而訂購二尺斗方豎幅作品,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精典名句《偉大背后,都是苦難?!?br> 在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么捷徑讓你彎道超車。一個人也罷,一個企業(yè)也罷,乃至一個國家,只有經歷無盡的風雨和磨難,才能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偉大夢想。人生也只有在克服各種困難挑戰(zhàn)過程中,才能深切感受到生命的頑強與偉大。
應河北省廊坊市于總之邀而訂購三尺整張豎幅作品《心地光明猶皓月,情懷溫暖勝春風。》供朋友們欣賞。 查看更多2021-11-09 14:17:34 20 0 25799 -
已認證
葉仲橋收藏日記 對話
原重慶武警部隊副司令員孫克利大校為我題【仲橋植牡丹】,剛剛畫完二十張老板所訂的二十張牡丹系列作品,富貴滿堂,現(xiàn)在大家才會明白,植牡丹是一大批的。開心、快樂,毎天飲杯朝朝向上保健酒,創(chuàng)作作品更加有精神!
2021-11-02 10:41:32 14 0 2778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崔子忠,潘瑋萱評馬培童(58)
崔子忠,山東萊陽人,明亡后入土窯中而餓死。他擅人物仕女,兼繪肖像。取法晉唐及五代周文矩而自出新意。其取材多為上古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線描精細凝練,略帶戰(zhàn)掣, 線描精細凝練,略帶戰(zhàn)掣,設色濃艷而雅致,善用石青石綠。
崔子忠也尚山水,故人物卻畫得較小較少,但比一般山水的點景人物又顯得較大,可謂是放大了的點景人物。崔子忠追蹤古法和古意,造型細秀夸張,構圖奇巧,境界神秘,格調超邁絕俗,高古中寓文人氣。
崔子忠其作品《云中玉女圖》(見圖一),作品繪頭戴紫金冠、雙手交叉按放在前、立于裊裊云上的玉女。以流麗秀潤的線條描繪了玉女柔嫩的肌膚和稠密的衣褶,極有質感。濃密的頭發(fā)襯托出玉女秀麗的臉龐,既純真典雅,又有莊嚴沉思的神態(tài),繚繞的祥云用屈曲的戰(zhàn)筆水紋描,烘托出云靄變幻無定的氣氛。筆墨精妙,設色清雅,有飄渺空靈之感。仙女衣紋線條頓挫有力而不失流暢,這種屈鐵盤絲般線條是融合鐵線描和“戰(zhàn)筆”畫法所形成的崔子忠的標志性筆法。
崔子忠作品《洗桐圖》,此作品設色潔凈如新,人物用筆傳神,樹石勾寫則有圖案裝飾味道。
崔子忠《洗象圖》,人物形象古拙高雅,線條屈曲轉折,強勁中不失柔美,右側白象則正在享受童子們?yōu)樗逶〉目旄?,他們的前方是象征佛教的寶座。畫面上方,描繪了天上的景象,充滿裝飾意味的祥云占據(jù)了畫面的中段,祥云托起的幼龍,仿若穿越了千百年的時光,讓人看到漢唐那簡勁樸拙之美。畫面下方一片汪洋,海中站立紅衣龍王和手捧珊瑚的龍女,他們的身旁為昆侖奴,與人間天界遙相呼應,整個畫面場面壯闊,氣勢如虹。馬培童以下所繪的部分觀音作品空靈飄渺,用筆細勁,如輕云舒卷,自如似水,用筆流暢不滯,設色淡雅明麗,與崔子忠有相同余韻。
崔子忠《藏云圖》,畫中衣紋與白云,以微顫的細筆勾成,山石勾、皴松靈。
馬培童以下部分作品,繚繞的祥云用線屈曲,用筆細勁,有的以微顫的細筆勾成與崔子忠有相同余韻。
馬培童以下有的佛像作品格調高古,融中國元素裝飾圖案,與崔子忠一樣有的佛像作品采用適當?shù)目鋸堊冃畏ú⒓右栽O色,二者所畫人物均古拙高雅,高古中寓文人氣,因此有相同之余韻。二者其人物與背景均有一種古樸潔凈的面貌,這也是崔子忠特有的畫風。
崔子忠擅長人物、仕女,他的畫風遠追晉人唐意趣,不囿于宋元窠臼,在人物、山水、花鳥方面均有涉及,以人物為特長,與陳洪綬并稱為“南陳北崔”。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1-02 10:13:19 36 0 2646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明晚期畫佛名家丁云鵬,潘瑋萱評馬培童(57)
丁云鵬,安徽休寧人,明晚期畫佛名家,善繪人物,尤擅長道釋人物。早年善用白描,游絲描、蘭葉描、釘頭鼠尾描。線條娟秀細勁,配色雅淡華美。晚年多以描繪 色雅淡華美。晚年多以描繪佛像為主。用筆粗放爽朗,著色沉著蒼厚,加以配置的山石林木為背景,極具裝飾趣味,顯得別有一番情韻。
丁云鵬用白描法擅作道釋人物,尤精羅漢。承吳道子、李公麟傳統(tǒng),但形象夸張甚至變形,趨于奇形怪狀。用筆在細勁流暢中見平行、整飭的線條,具木刻的裝飾韻味。
在明末人物畫家中,丁云鵬與陳洪綬、崔子忠成鼎足之勢。
丁云鵬其作品《羅漢渡海圖》(見下圖一),繪十八羅漢各顯神通競相渡海的惰景。以爽利無滯、細如行云流水般的高古游絲描為主要線條造型,并能根據(jù)不同人物不同服飾的質感而運用不同的描法。人物造像比例適度,氣質高古靜穆,舉止神姿颯爽。
馬培童以下佛像作品,能根據(jù)不同人物形象特征以焦墨畫出不同的質感,特別在用線上能根據(jù)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以不同的線描表達與丁云鵬有相一致余韻,丁云鵬作品有的人物衣紋線條遒勁,若行云流水,有的人物衣褶皆用戰(zhàn)筆流水描,宛轉卷曲,古拙奇趣。如畫菩薩線描有的輕柔飄動、婉轉有致,天王線描則緊勁古健等等。
丁云鵬其作品《三教圖》(見圖二),丁云鵬運用鮮明的個性特征和情緒化色彩,使人物造型古拙、既古樸,又有時代氣息,設色古妍冷雋,人物服飾以紅色、藍色,赭色賦色,色彩沉穩(wěn)和諧。營造了一種靜謐清淡的意境。
馬培童以下佛像作品賦色焦墨點焦彩及吳哥石窟作品能以不同的色彩賦于不同的時代特征,人物色彩均以古樸色調為主,二者色彩均古樸沉穩(wěn)和諧,因此有相同之余韻。
丁云鵬晚年畫風的形成,在兼收并蓄、擷精取華革故鼎新、寧拙毋巧,取法高古,自成一格。在當時寫實的波臣派盛行一時之際,他以其高度的藝術自覺和審美自信突出重圍,既沒有沿襲明代中期吳門畫派中唐寅、仇英那種工整秀媚的畫風,也沒有在波臣派的浪潮中隨波逐流,而是師古求變,汲取了民間藝術的養(yǎng)分,遵循內心的真實感受,開創(chuàng)了變形主義繪畫的先聲,也為后人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清代乾隆年間的宮廷畫家丁觀鵬仰慕同族先輩丁云鵬而取名為“觀鵬”。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1-02 10:12:30 35 0 2789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陳道復寫意花鳥畫,潘瑋萱評馬培童(56)
陳道復江蘇蘇州人,名淳,字道復,號白陽山人。為文徵明的弟子。其山水、花鳥均工,尤擅花鳥。畫史上有青藤白陽之稱,并將其與徐渭并稱。
陳道復的寫意 稱。
陳道復的寫意花鳥重在寫生,常用淡墨淺色,一花半葉,疏斜不亂,具有文人花鳥特有的疏簡松秀、瀟灑閑逸之致。
陳道復是繼沈周、唐寅之后對水墨寫意花鳥畫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畫家。
陳道復善作水墨寫意法,亦有淺設色花卉,用水墨法,筆勢飛動蒼逸,水墨淋漓放縱,然不失于粗疏和簡率,形神兼?zhèn)洹?br> 陳道復作品《洛陽春色圖》(見圖一)則作水墨淺設色,勾勒與沒骨相間,水墨與色彩相融,用筆與形體相依,在寫實之中別具疏斜歷亂,俊逸豪爽之致。其寫意花鳥畫,達到了文人畫的崇尚的逸格。
馬培童以下焦墨花鳥作品焦墨焦彩山水作品及焦墨點焦彩山水作品等,焦墨與色彩相融,馬培童將二者以形體相依,達到色彩相互融合的效果。二者均用墨與色相融,因此有相同余韻。
陳道復即陳淳在畫史上的影響和地位波及廣泛,受之影響的畫家有蔣廷錫、惲壽平、任伯年、八大山人、蒲華、陳師曾、陳半丁、陸抑非、潘天壽、華嵒、張大千等等,同時陳道復也為明代中期書家之一,陳道復書法脫出了文徵明的矩步,為祝允明之后狂草書風的名家,故后世將他和祝允明、文徵明、王寵并稱為吳中“四大書家”。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1-02 10:11:46 32 0 2504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明代徐渭花鳥畫,潘瑋萱評馬培童(55)
明代后期,無論花鳥、山水、人物各畫科均有新變化,派系紛繁,各有不同風格。花鳥畫以陳淳、徐渭為代表,史稱青藤白陽。
徐渭,浙江紹興人,精詩文,工書 sp; 徐渭,浙江紹興人,精詩文,工書畫,擅戲曲。山水、人物、花鳥均能,尤擅長寫意水墨花鳥。
徐渭的寫意花鳥畫不求形似,皆一揮而就,走筆如飛,潑墨淋漓,強調用筆之氣與用墨之韻。其用筆看似逸逸草草,若斷若續(xù),實則筆斷而意不斷,氣勢在貫通著。可見,徐渭作畫不是一般的描摹對象,而是一種藝術的加工。
在他的畫里,物象不過是載體,筆墨不再是問題,它張揚的是某種內在精神和氣質。將生命展示于物象和筆墨之上。牡丹的雍容、紫薇的雋秀、霜菊的孤傲、竹子的蕭疏、寒梅的高潔皆在徐渭的大寫意筆下被刻畫得攝人心魄、入骨三分。
徐渭其作品《墨葡萄圖》(見圖一)是徐渭大寫意風格的杰出代表作。畫中閑拋野藤中的葡萄、聯(lián)系題詩,作者隱喻自己潦倒的身世,抒寫懷才不遇之情,畫法隨意涂抹、任于性情,筆飛墨舞,縱橫睥睨。枝葉或疏或密,錯落重疊,水墨淋漓,濃淡相間,交接或外輪廓處還出現(xiàn)自然洇滲所凝定的邊線,極富墨韻。作品情緒激越,氣勢磅礴,反映成熟畫風的典型特色。
馬培童以下胡楊作品及花鳥作品看似盤枝錯節(jié),枝條纏繞,馬培童卻在繪畫過程中,筆斷卻意不斷,有條不紊,筆筆氣脈連貫相通,與徐渭一樣看似逸逸草草卻畫出了生韻,因此有相同余韻。徐渭用墨看似狂涂亂抹,滿紙淋漓,實際上是墨團之中有墨韻,墨法之中彰顯精神。馬培童以下焦墨焦彩山水及新巖畫作品,在用筆用墨上看似零亂,其實是以線為骨力,以焦墨的皴擦代替渲染畫出了墨韻,與徐渭有相同之余韻,一個以水墨表達,一個以焦墨表達,看似不相干的兩個載體,卻都將墨韻表達了淋漓盡致,將墨法控制得濃淡相宜,彰顯其神。二者作畫不是一般的描摹,而是一種藝術的再加工,物象不過是載體,筆墨不再是問題,均張揚的是某種內在精神和氣質,均取其神韻而略去枝節(jié),不求形似而求生韻的意境。
徐渭的這種精神給當時的揚州畫派,輸放了自由的藝術空氣。直到現(xiàn)代的齊白石還恨不生三百年前為徐渭磨墨理紙,可見徐渭水墨寫意畫的成就在這三百年里,不知震撼了多少藝術家的心。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1-02 10:11:08 33 0 2692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清代黃慎人物畫,潘瑋萱評馬培童(54)
黃慎,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福建寧化人。山水、人物、花鳥各科均工,尤擅人物。其人物早年以工筆為主,中年后以粗筆寫意為之。
黃慎的寫意人物,以草書 。
黃慎的寫意人物,以草書繪之,縱逸放逸,揮灑自如,形神俱現(xiàn)。黃慎主要成就其繪畫以其卓爾不群的寫意受益世人青睞,他的畫初學上官周,多做工筆,以元人黃公望、倪瓚為宗,書法學二王,擅長草書,且多得懷素筆意,從章草脫化而出。
黃慎的草書蒼藤盤結,字中有畫。又能將草書的遒勁、放縱的運筆用于繪畫之中,因此畫家多干枯、飛白和迅疾之跡。黃慎較喜愛徐渭畫的走筆如飛、墨色淋漓,并將這種意筆用于人物畫中,突破了人物畫拘泥于外在的造型與輪廓的束縛,使得人物畫不再落后于山水、花鳥人物畫擁有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黃慎作品《攜琴仕女圖》(見圖一),以動寫神,畫中所描畫的是一位淪落風塵的藝妓正攜琴急匆匆前去趕場。或為富家子弟獻藝,或為富商大賈的某種盛會演奏古琴。畫中仕女微微向左側身而立,從頭頸轉向右側,微府,見左六分面,左腋下挾一張琴,琴頭向下傾,右臂自然下垂,體態(tài)幽雅,裙擺顯示行路狀。畫中的女士雖無嬌艷動人,卻含有一種典雅的清韻,正如古琴在此畫中的雙重含義,它既是女子謀生的器物,又暗含女子內心氣質猶如古琴音律的清韻。由于生活的艱辛,藝妓神情漠然??墒窃谒睦?,仍然有一種對生活不屈不饒的倔強精神。畫家以粗率的筆法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以動態(tài)入手,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
黃慎其二作品《醉眠圖》(見圖二)是黃慎寫意人物的杰出代表,描繪的是八仙之首鐵拐李醉眠的情態(tài)。畫中的鐵拐李背倚酒壇醉倒在大葫蘆上,葫蘆口冒著仙氣,也許是喝得太多,連葫蘆口都沒有封好,增添了畫面的動感。他隨身攜帶的鐵杖也扔放到一邊,畫家用醉態(tài)展現(xiàn)了這位自在神仙的逍遙與不羈。
馬培童以下佛像作品,以動寫神,與黃慎有相同余韻,馬培童以下佛像背景融入永樂宮壁畫、書法及千手觀音手相等為背景,有些作品還融入漢畫像刻石皴,以刀法變筆法,為馬培童獨創(chuàng),均有濃厚的中國元素,二者均全圖布局合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
鄭板橋曾寫詩贊黃慎《醉眠圖》:愛看古廟破苔痕,慣寫荒崖亂樹根,畫到精神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
黃慎善于從民間生活取材,塑造神話故事,設色潑辣大膽,于迷離撲朔中見形象神韻。用筆迅疾,人物軒昂、富有氣勢,他創(chuàng)作雖“不以山水名”,但對山水畫有一定的造詣,很多作品中黃慎能將詩、書、畫、印緊密的配合在一起,自然貼切,獨具韻味。
黃慎的人物畫,以草書入畫,破毫禿穎,化聯(lián)綿不斷為時斷時續(xù),筆意更加跳蕩粗狂,風格更加豪宕奇肆。以這樣的狂草筆法入畫,行筆“揮灑迅疾如風”,氣象雄偉,點畫如風卷落葉。黃慎曾出游豫章(今南昌),遍歷吳、越。他的成績受到他的老師上官周的熱情贊揚和高度評價,說:“吾門有黃生,猶右軍之后有魯公也”。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0-21 17:33:47 49 0 3251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藍瑛畫山水畫,潘瑋萱評馬培童(53)
藍瑛,浙江杭州人,擅畫山水、花卉、蘭石、早年摹寫宋元諸家、尤得力于黃公望,風格清簡秀潤,中年以后廣泛涉獵前賢,從北宋的郭熙、李唐、馬遠、夏圭到南宋的二米 、馬遠、夏圭到南宋的二米、元四家、沈周等,形成功力深厚又豐富多變的自身面貌。
藍瑛的山水畫主要有兩種面貌,一為水墨淺絳山水,筆墨蒼勁疏宕,氣勢雄偉博大。一作青綠設色,用沒骨法,受董其昌影響,格調濃麗工細。
藍瑛的山水對后世的影響極大,其傳人有藍孟、藍深、藍濤等,又有金陵畫家龔賢、樊圻,高岑等人,另有陳洪綬、禹之鼎等人也師承藍瑛。
藍瑛曾被稱為浙派殿軍,其實自成一派,故畫史有武林派之稱,早年從孫克弘學畫,之后師從董其昌,并遍學宋、黃公望、倪云林等名家,他還按文人畫規(guī)范自己,中年又主攻李唐、馬遠、夏圭的斧劈皴法,因此他的山水不受“南北宗之說”的局限,自立門戶,別創(chuàng)一格。從而形成蒼勁疏宕、豪放雄強的風韻,有人曾貶他的畫,將“浙派”,“硬、板、結、刻”的名聲加在他頭上,并將他劃歸“浙派”之列,稱其“畫之有浙派,始于戴進,至藍為極”,其實仔細審藍瑛作品,他的畫風與“浙派”相去甚遠,且風韻獨具,個性鮮明,實為難得。
藍瑛作品《白云紅樹圖》(見圖一),此作品為沒骨法,山巒、白云全以重色涂染分出凹凸,不見筆蹤。樹木溪橋用筆蒼勁,枝葉均設紅色,與青山、白云相映。畫面極為絢爛,是藍瑛在古法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一種新風格。馬培童以下焦墨焦彩山水作品所畫的云,用焦墨畫法,具有凹凸立體感,與藍瑛有相同余韻。藍瑛作品基本以中鋒運筆,皴法以長披麻皴、解索皴、荷葉皴為主。山石畫法潤澤渾圓,沒有過多的棱角,苔點圓潤。在構圖上,近景的樹木與遠景的山巒之間具有明顯的空間感。設色平淡和潤,風格秀潤清和,疏松簡略。馬培童以下焦墨焦彩山水作品及焦墨點焦彩山水作品,以近實遠虛處理法,近的為重點刻畫,在構圖上近景的樹木與遠景的山巒形成空間感,因此與藍瑛有相同之余韻。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0-21 17:30:26 43 0 1950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董其昌山水畫,潘瑋萱評馬培童(52)
明代后期,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派影響最大,其追隨者形成了諸多支派,如莫是龍、陳繼儒的華亭派、趙左的蘇松派、沈土充的云間派。他們均屬文人畫體系,都以仿古為 屬文人畫體系,都以仿古為尚,注重筆墨趣味,繼承四家傳統(tǒng),追求平淡蘊藉的風格,其中以董其昌為畫壇首領。
董其昌,上海松江人,官至南京禮部尚書,以太子大保致仕。富收藏,精鑒賞,尤以書畫著名。并撰有多種畫論著作。所開創(chuàng)的南北宗對后世影響極大。
董其昌擅長畫山水,出入于董源、巨然、米友仁、高克恭、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融匯變化,自成一家。畫法可分為兩類即水墨或兼用淺絳法,青綠設色或間以沒骨法。第一類又可分為一以表現(xiàn)筆法為主,大多師法黃公望、倪瓚的作品,山石用筆勾畫輪廓后略加皴點,層次清晰,用筆干淡而融厚,充分顯示出筆法的豐富變化立體感。
所謂下筆有凹凸之形。一以表現(xiàn)墨法為主,大多是師法董源、巨然、二米、吳鎮(zhèn)的作品,或用不太濕的濃淡墨層層皴染山石,或以融厚有味的潤墨描繪云山,墨色爽朗秀潤,同時還強調濃、焦、濕、潤、枯、淡墨所造成的墨色層次間的對比關系,達到了墨分五彩的效果。
第二類亦可分為兩種,一是以色代墨,作青綠或淺絳設色,基本畫法和水墨山水相仿,只是更顯華潤秀雅。一是用設色沒骨法,以鮮艷的大紅大綠作平面暈染,山石輪廓線用墨極淡,畫風鮮艷溫潤,又不失平淡天真格調。
董其昌作品總的藝術特色是重視筆墨形式表現(xiàn),勾、劃、皴、擦、點、染都含蓄又富變化,層次清晰,拙中帶秀,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調。
董其作品《高逸圖》(見圖一),層次清晰,筆法變化豐富,山石有凹凸立體感,圖以平遠兩段式章法布局,近景坡石上生長著幾株參差錯落、高矮不齊的松杉。中景溪水雖然寬闊,但已為近景之樹填補了湖面大面積空白,將近景與遠景銜接起來。對岸平灘洲諾,有林木、茅舍依畔而立,小丘綿延至遠方,整幅畫面平淡而古雅,頗有倪瓚蕭散簡遠之風。
馬培童以下焦墨焦彩山水作品及新巖畫作品,墨色變化豐富,能達到墨分五彩,層次清晰,拙中帶秀,山石富有立體感,與董其昌有相同余韻。董其昌認為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為師。實則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造高峰。馬培童曾說,以古為師,再拜大自然為師,二者所提倡的觀點也相一致,二者的畫作均注重內心意愿抒發(fā)。
董其昌其作品《晝錦堂圖》(見圖二)作品繪宋仁宗時福柑韓琦的別墅晝錦堂,景色卻純以想象為之。此圖用筆確具董、黃遺意,簡淡虛靈。然設色卻別具特色,以濃淡青綠、赭石細致渲染,層次分明,類似沒骨設色法,是對傳統(tǒng)青綠山水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馬培童山水畫作品,除了景色創(chuàng)新之外,在設色上也別具特色,一個是雨后的蒙山一個是黃昏的蒙山,馬培童能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表現(xiàn)色彩,顯示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色彩變化,是對傳統(tǒng)的焦墨山水一大創(chuàng)新,因此二者在造詣上有相同之余韻,均在設色上開一代先鋒。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0-09 15:09:42 42 0 2258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唐寅山水畫,潘瑋萱評馬培童(51)
唐寅蘇州人,吳中四才子之一。在畫史上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稱“明四家”或“吳門四家”。
唐寅山水畫有粗、細兩種風貌。粗筆一路承南宋院體,保留了雄峻山 粗、細兩種風貌。粗筆一路承南宋院體,保留了雄峻山勢、堅峭石質、嚴謹結構、斧劈皴法,勁健用筆、淋漓水墨等特色。細筆山水是唐寅本色畫,更多文人畫意韻,其特點是:景色簡約清朗,著意于近景刻畫,遠景簡略。用筆多為細勁中鋒、猶如游絲描,然纖而不弱,力而有韻,剛柔相濟。
唐寅作品《渡頭簾影圖》(見圖一),此作品描繪山村江邊旅人待渡的情景。山巒重疊峻偉,瀑流順石間曲折而下。山腳松林深處有茅屋草閣,遠處暮靄蒼茫,山村隱現(xiàn),一樵夫擔柴自山中歸來。待渡旅客席地而坐,翹首眺望對岸的酒肆。畫中山石勾皴,勁健峭利,蘆草水波則細勁柔和,敷染淺絳赭色,景色明麗典雅。
馬培童以下焦墨焦彩山水作品,取景簡明扼要,與唐寅自創(chuàng)的皴法,化線為面,計白當黑有相同余韻,馬培童近景刻畫細致,遠景簡略,景色簡約清朗,中鋒用筆,側鋒皴擦,剛柔相濟,與唐寅有相同之余韻,二者均兼融南北二宗為一體。二者雄勁中透出疏秀,這種仿學院體的山水,貌合而神離,別具清俊秀逸之韻。二者皴法變化豐富,不辨具體皴法,卻雜而不亂,靈活有理,富濃淡層次,布滿全幅卻不顯迫促,具秀潤和空靈之感。這種畫風,與文人畫貌離而神合。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0-09 15:08:29 34 0 2708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仇英山水人物畫,潘瑋萱評馬培童(50)
仇英江蘇太倉人,后居蘇州,初為漆工,曾拜周臣名下學畫,后在鑒藏家項元汴、周六觀家觀摩大量古代名作,技藝大進,自成一家。擅長山水,人物。山水主宗趙伯駒和 ,人物。山水主宗趙伯駒和南宋院體,以青綠重彩為主,其特色是:取實景加以理想化。布局宏大繁復中具明快清朗之格,建筑界畫工致精確而又不刻板,山石用勾勒法,兼施細密的皴擦點染,工整中見放逸,樹法勾勒、渲染、夾葉、點綴并用,用筆靈活多變。設色濃艷鮮麗,又注意色調的統(tǒng)一與柔和。顯得艷麗不媚,這種青山綠水發(fā)展了傳統(tǒng),有重大變革。另一種粗簡山水學李唐、馬遠和周臣,筆墨勁健。人物畫亦以工筆重彩為主,尤善仕女,體態(tài)俊美,筆法細微,敷色妍柔,雅俗共賞,有仇派仕女之稱。亦能作粗簡的水墨人物畫。
仇英作品《桃源仙境圖》(見圖一)依據(jù)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營造了極富理想色彩的仙境景城。畫面峰岫層疊,云靄繚繞,溪泉潺湲,長松蔽天,三位文人晏坐奇石間彈琴賞樂,其境界已迥異于《桃花源記》中記述的農家村落景致,而賦予貴族文人式的優(yōu)雅情調,反映了明代中葉的時代審美意趣。
馬培童以下焦墨焦彩山水作品,均取實景加以理想化,色彩明快,在構圖上與《桃源仙境圖》均采用北宋全景式布局,視野開闊,境界宏大。因此與仇英有相同余韻。二者均強調用筆的骨力,畫中山峰勾勒皴染細密,用色均用石青。石綠,色彩濃麗典雅,卻又不傷墨色,均保留墨氣氣韻,因而有一種清雅之氣寓于其間。馬培童以下部分作品山間云霧繚繞,虛幻縹緲,與仇英的《人間仙境圖》有相同之余韻均遠離俗塵的人間仙境,色彩精細艷麗。二者多幅作品有相同余韻還體現(xiàn)在構圖飽滿,筆法自由,或精細或簡逸,靈秀多變。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10-09 15:07:41 34 0 2092 -
2021-09-18 17:09:19 5 0 1499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沈周山水畫,潘瑋萱評馬培童(49)
明代中葉,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qū)崛起了一批畫家,取代院體、浙派而主盟畫壇近百年。代表人物有號稱吳門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以及由沈、文創(chuàng)立的吳派諸 以及由沈、文創(chuàng)立的吳派諸家如文嘉、文伯仁、錢穀、陸治等人,而且這些名家的弟子、傳人不絕如縷,成員達百余人之多。成為明代最熾盛的畫派。
沈周,江蘇蘇州人,世代隱吳門。父親恒吉、伯父貞吉均善畫,他早年承家學,兼師杜瓊,后泛學宋元諸家自成一格。
沈周的山水畫最負盛名,主宗董、巨和元四家的水墨淺絳山水,兼取南宋四家勁健的筆墨,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形成粗筆山水的本色面貌。
沈周作品《廬山高圖》(見圖一)繪廬山以寓壽比南山之意。畫中層巒疊起,氣勢恢宏,草木繁茂,郁郁蔥蔥,山水互彰,亙古綿長,畫家欲借萬古長青的五老峰及名滿天下的廬山瀑布向老師表達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畫的上段近遠山峰錯落有致,氣勢雄渾,盡顯其秀,有剛有柔,在蒸騰的云氣中似仙境一般。畫的中段以廬山瀑布為中心展現(xiàn)了兩側陡峭的山勢及壁立千初的自然景觀。瀑布飛流直下,有如澄白之練自山崖而落,育秀美于磅礴之中。兩崖間的橫斜木橋,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也使巉巖峭壁呈現(xiàn)內斂之勢。畫的下段溪流奔涌,兩岸坡石上,有虬曲勁松參差生長,其向上的動勢與全圖山巒堆疊而上行的氣脈相連。在山腳下,一高士臨溪而立,駐足靜觀,面對雄渾厚重之山與轟然傾瀉之水,高士寬厚博大的人格也盡展無疑,再次點明畫家對老師的無限景仰之情。此作品沈周借鑒元代畫家王蒙的筆意,筆法穩(wěn)健,氣勢雄沉,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和力量感。
馬培童以下焦墨焦彩山水作品,下筆剛勁有力,中鋒用筆,焦墨焦彩墨色酣暢淋漓,色彩變化豐富,凝重中見渾厚,磅礴中見蒼潤。蒼中帶秀,剛中帶柔,與沈周一樣,既汲取宋院體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改變了元人的軟中帶硬。加強了筆道的骨梁作用,避免了如浙派的過分外露及流于一味霸悍,在構圖造境方面,無論繁復和簡略,都強調山川恢弘的勢,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著意于樸實的質,于拙中寓巧,故其山水境界、平淡、質樸、宏闊,因此與沈周有相同之余韻。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09-18 16:39:31 42 0 2026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文徵明山水畫,潘瑋萱評馬培童(48)
文徴明,江蘇蘇州人,嘉靖初曾任翰林院待詔,不久辭歸。文徵明初學沈周,后致力于趙孟頫、王蒙、吳鎮(zhèn)三家,自成一路。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zhèn),兼 ,粗筆源自沈周、吳鎮(zhèn),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干筆皴和書法飛白,于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
文徴明作品《東園圖》(見圖一),東園主人與文人雅士在園中游樂的情景。畫中穿灰衣的東園主人出門迎接從鵝卵石徑走來的紅衣友人,友人后面有一琴童正抱琴尾隨紅衣主人其后。鵝卵石徑兩旁綠草茵茵,樹木高大茂盛。畫的正中心,有四位文人在屋內圍桌展卷,品詩賞畫。一童子手捧卷軸在旁恭候。屋外一童子手托茶盤朝這屋走來,與紅欄旁一坐者答話。隔池而望,水榭旁有兩位雅士在對弈下棋,投入正酣。對岸的竹篁路上,有一仆人端著盤子急匆匆趕往棋屋。畫家取滿構圖,只留右上角以透氣,在有限的空間內精心營造小自然,力求有限中求得無限,利用多用的分隔法,造出無限空間。園林的分隔手段有門、墻、廊、屋宇、假山、水池、樹木、橋梁等,文徵明自由隨意地運用了這些元素,在繪畫空間處理上:以入門蔽曲空間,以山池變換空間,以建筑分合空間,以植物呈現(xiàn)空間,完全合乎明清造園的法則。
馬培童以下焦墨焦彩山水作品,于簡化中見層次分明,在小空間里,展現(xiàn)無限空間,以心造境,具有遠見寬廣的博大胸懷,以樹水山石或云作為空間分隔,當中穿插房子或點景人物,布局合理,二者一個是園林造境,一個是山水造境,均通過心靈造境,因此有相同余韻。
文徵明其作品二《綠蔭清話圖》(見圖二),畫的下段三面環(huán)樹一側的空地上,兩位高士席地而坐,情態(tài)恬靜優(yōu)雅,他們在傾心交談,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題。參天屈曲的古樹,奔流不息的溪水、嶙峋的山石。渲染了畫面幽風秀稚的古韻,愜意萬分。再向上,幾株巨松挺拔高勁,其間有茅舍,木橋,一婦人從橋上經過。從圖上部的多處房舍推測,婦人也許是在回家的途中。旁邊瀑布自高處飛落山澗,水聲甚大,聲色并貌。圖的上段,山崖陡峭,樹木蒼盛,有裊裊炊煙從房舍屋頂飄來。主峰渾厚蒼健,取的不是全景,令人充滿想象。
馬培童下圖四作品,畫的下段樹木茂密,有一幽居,屋主人在談書論畫,畫的右邊瀑布飛泉,水聲甚大,畫的上段,樹木茂盛,云霧繚繞,山石嶙峋,二者均采用高遠、深遠構圖法,均描繪高山聳立,巖壑幽深,叢林茂密的自然景觀,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勾畫遠離塵囂、滌蕩心靈的桃源世界。有相同余韻。
文徴明其三作品《真賞齋圖》(見圖三)畫中怪石結體豐富而不零亂,畫家把太湖石奇崛靈巧的特性淋漓盡致地刻劃了出來。畫樹沉郁凝重,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渲染出盛夏中一塊清幽涼爽的世外桃園。作者借描繪華夏設置的優(yōu)雅環(huán)境,委婉地謳歌他晚年的操行。茅齋用界畫法,一筆不茍的線條深含著對書齋主人的崇敬。古代山水畫以散點透視表現(xiàn)空間,不拘泥于客觀世界某些具體的科學結構,以便能充分表現(xiàn)作品內容,作者為了體現(xiàn)茅齋內人物的活動和陳設,空出一面外墻,仍不失其真實。構圖是這件作品最獨特之處,文征明大膽截去樹的上半部分,幾乎不留天際,這樣就壓低了欣賞者的視域并把視線引向茅齋,三面環(huán)繞繁密景物的茅齋,前面留出大塊空白地,使整個畫面的氣脈得到流暢,顯得空靈。欣賞者的視角感受在這里也得到了調節(jié)。
馬培童以下部分作品,與文徴明一樣,畫的頂部幾乎不留天際,將觀者的視覺引向畫中部的聚焦點,突出主角的中心點,與文徴明有相同之余韻。文徵明一生研究畫理,致力于實踐,最終成為明代四大家及四大才子之一,為沈周之后吳門派的領軍人物,并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09-18 16:38:41 31 0 1918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陳洪綬人物畫,潘瑋萱評馬培童(47)
陳洪綬,浙江諸暨人,號老蓮,自號老池、悔遲、弗遲、云門僧導,陳洪授早年授業(yè)于著名學者劉宗固、黃道周門下。曾被召為舍人,內廷供奉。幼時曾從藍瑛學畫。陳洪綬 幼時曾從藍瑛學畫。陳洪綬工詩文,善山水、花鳥,尤擅人物。著有《寶綸堂集》;
陳洪授筆下的人物,形象奇古,造型獨特,并以精細夸張的手法,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似丑非丑,丑中見美,拙中見巧,目光炯然有神的高古奇駭?shù)孽r明人物形象。
陳洪授早年用筆,多為方潤之筆,顯得較為粗重,人物形象古拙,晚年用筆漸趨圓勁細秀,線條細勁清潤,人物形象凝練夸張,設色高古雅致。
五百年來受陳洪授影響的畫家有數(shù)千人,其中以“海上三任”、傅抱石、程十發(fā),謝稚柳、于非闇、陸抑非等成就最為顯著,花鳥畫大家吳昌碩、齊白石也從他得益匪淺。他們不僅學習了陳洪綬的技法,且傳承了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
在線條的運用上,陳洪綬善于抓住對象的特征,經過深入理解,大膽想象,認真取舍,慢雕細琢,能更鮮明、奇妙地表現(xiàn)出所畫物象內在的生命力。
陳洪授所畫的人物畫,在比例上采取了變形,用古器物作為畫面的構成部分。其作品《授徒圖》(見圖一)畫中有一位學士拍案而坐,石案為太湖石,案上置有書畫、古琴、茶壺、杯具、薰爐等物。學士一手執(zhí)如意,一手撫著古琴。畫的前面有二位女士,是他的弟子,兩位弟子坐于圓凳,一位低著頭全神貫注欣賞著案上的畫,另一位正往瓶中插花。
這是陳洪綬的作品《授徒圖》,畫家以細勁圓潤的線條勾勒衣紋,人物不講究比例,人物刻畫細致,沿承趙孟頫以書法入畫,有李公麟的筆意,(李公麟人物畫是學習魏晉的,所畫人物線條整而圓,加上書法上又是學習楷書,因此他所畫的線條圓轉而不柔,用線為宋人第一)。人物形象采用夸張的手法,動態(tài)逼真,其中學士形象端莊儒雅,粗眉下的眼睛顯得炯炯有神。畫家大部分采用純墨勾線與渲染,為了不使畫面陷于沉悶畫家予以個別物象賦于色彩,特別是賞畫女弟子桌上的紅色盒子及女弟子的紅色衣服尤為醒目,使觀者的視線投入到畫的中心點。馬培童以下佛像作品及石窟作品,均大膽取舍釆用適當夸張變形手法,特別是石窟作品經過適度變形夸張,使佛像軀干更加偉岸與莊嚴,這些佛像作品均形象古拙,色彩古艷,厚重且圓潤,有陳洪綬余韻。
陳洪綬其作品二《松下?lián)崆賵D》(見圖二),中高士于松下?lián)崆?,旁一侍女恭敬而立,高士眼瞼低垂,雙眼微微睜開,視線的角度緩緩往下,專注琴弦,仿佛若有所悟,而侍女則凝視遠方,神態(tài)恬然,似乎已被琴聲所動。中國畫的人物最難在于傳神,而傳神之處乃是人物的眼神。
陳洪綬在這幅作品的深厚功力與馬培童所繪的佛像作品,均能做到如顧虎頭云:“傳形寫影,都在阿堵中?!边@個阿堵指的是眼神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因此有相同之余韻。陳洪綬被當代國際學者推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xiàn)的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中的第一人”。他所畫的人物,整體效果在仇英、唐寅之上,人稱三百年間沒有他這樣的格調筆墨。張庚在《國朝畫征錄》中評:“其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也?!?br>——(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09-18 16:35:47 43 0 2360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邊明代宮廷畫家景昭工筆花鳥畫,潘瑋萱評馬培童(46)
邊景昭,福建沙縣人,明代宮廷畫家,任畫院待詔,邊景昭博學多能,工詩善畫,尤善禽鳥、花果。
邊景昭的工筆花鳥是在繼承了兩宋院體工筆墨 msp;邊景昭的工筆花鳥是在繼承了兩宋院體工筆墨彩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
邊景昭畫花鳥,畫法工細精到,形象正確逼真,景色濃郁富麗,一圖之中能描繪多種不同的禽鳥。畫史將其與呂紀同譽為明代工筆花鳥畫的高手。邊景昭的工筆花鳥。布局十分得體,穿插有致,所繪禽鳥形態(tài)各異,類盡其態(tài),敷色妍麗富貴,沉著不艷。邊景昭除了在造型,布置和設色上下功夫之外,他的工筆花鳥常呈現(xiàn)出一派祥和端莊之氣。自宮廷繪畫開創(chuàng)以來,即以“實用”為其首要特點,一方面要符合皇室貴族追求喜慶吉祥的心理需求,一方面要為其宣揚儒家義理以“成教化,助人倫”,并且許多宮廷畫家的作品多為“應詔所作”,更需順應統(tǒng)治階級的要求。
由于明代宮廷畫家地位低下,更是出現(xiàn)了大量迎合、奉承皇室貴族的作品。邊景昭的花鳥畫也體現(xiàn)了其繼承政教功用、宣傳儒教、表現(xiàn)吉祥富貴的皇家氣派等特點。
馬培童以下所繪的孔雀作品,均有雍容華貴之氣息,同時又不同于宮廷院體畫,有邊景昭之余韻。邊景昭其風格雍容華貴,頗具皇家所贊賞的富貴氣派。這首先與其畫幅尺寸有一定的關系。其傳世作品多為大尺幅,如《竹鶴圖》縱181.2厘米、橫117.9厘米,《三友百禽圖》縱152.5厘米、橫93.5厘米,《雪梅雙鶴圖》縱156厘米、橫91厘米,比之宋人作品多一平方尺左右的冊頁小景,氣魄迥然不同。馬培童以下花鳥畫,均為大幅作品,華貴氣息濃郁,有邊景昭之余韻。
邊景昭花鳥作品中,以鶴為主體的占了極大比重,如《竹鶴圖》(見圖一)《梅竹雙鶴圖》、《雙鶴圖》、《百鶴圖》等?!稓v代名畫記》載:“屏風六扇鶴樣,自(薛)稷始也?!闭f明鶴的形態(tài)自唐薛稷以來,便形成一套較為固定的樣式。這些樣式在邊景昭的花鳥畫作品中都有一定體現(xiàn)。其構圖也具有明初獨特的時代特點,不似南宋院畫所常見的折枝小景,而追求“茂密飽滿”的效果。馬培童以下作品,所畫的鷺各盡其態(tài),有邊景昭之遺風,同時構圖飽滿,二者的裝飾性色彩更與南宋花鳥畫迥異其趣,妍麗中凸顯雍容渾樸,露出新的時代風格端倪。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09-18 16:34:57 32 0 2667 -
陳利波收藏日記 對話
國畫花鳥畫《春暖花開》,作品尺寸118X60CM,陳利波辛丑年春月創(chuàng)作。
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國寶級藝術傳承人陳利波作品《春暖花開》,制作成中南海專用國賓禮瓷,極具收藏價值。2021-09-13 17:00:50 18 0 1652 -
2021-09-13 16:42:01 12 0 1633
-
關惠宗收藏日記 對話
喜得四大名硯之一的端硯《歲寒三友》,質地細膩,幼嫩滋潤,雕工精湛,帶證書。值得收藏。
2021-09-13 16:40:17 9 0 1549 -
2021-09-10 11:32:17 3 0 2706
-
馬培童收藏日記 對話
對話北宋趙昌花鳥畫,潘瑋萱評馬培童(45)
趙昌,四川廣漢人,北宋著名花鳥畫家。他與崔白幾乎活動同一時期,師事滕昌祐,有出藍之譽。
趙昌的花鳥畫以寫生為基礎,每晨朝露下時,繞欄檻諦玩,手中 鳥畫以寫生為基礎,每晨朝露下時,繞欄檻諦玩,手中調采色寫之,自號寫生趙昌。其折枝花極有生意,尤其在著色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趙昌的傳世作品極為罕見,宋代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說,昌家富,晚年復自購己畫,故近世尤為難得??梢娳w昌在世時流傳作品就很少。因而后世就難得見其畫作真內容了。故宮博物院藏的這幅《寫生蛺蝶圖》卷,其畫法風格與《宣和畫譜》中昌之作,則不特取其形似,直與花傳神者也。記載大相背離,當作是真跡不太肯定,也許是宋人的作品。其作品《寫生蛺蝶圖》明代董其昌稱為趙昌畫,圖中描繪:坡岸的一角,花草叢生。蘆葦已枯黃偃伏,霜葉也血染浸漬,暗示秋意已經來臨了。畫家以野菊和荊棘來點綴頑強的生命力,傳遞荒野的氣息。草叢中,一只蚱蜢棲于其間,色彩與枯葦和荊棘相仿,使秋情的蕭瑟更為彰顯。正當這時,三只絢麗的蝴蝶翩翩而至,頓時化解了秋的悲涼,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性,蚱蜢仰望蝴蝶,雖雙翅緊閉,卻是一副想要跳上天空的樣子,似在羨慕蝴蝶的璀璨奪目及能自由地飛舞。整幅畫給人以高曠清新,自然生動,有極強的寫實性。
馬培童以下幾幅作品描繪的是金秋大吉,在蕭瑟的金秋里,荷葉即將枯萎,象征著新的生命即將誕生,當荷花開滿庭院時縈繞心間的是一種濃烈的思念。令人沉醉,不愿醒來,當荷花枯萎時,是一首秋的歌,這種秋的歌帶給人雖然是淡淡的憂傷,同時也在預示人們,秋天即將離去,新的生命即將誕生,生命就是這樣反反復復,一年又一年,不斷輪回著。如同《寫生蛺蝶圖》,在告訴人們,秋天雖然是蕭瑟,同時也是美麗的。馬培童以下幾幅作品,均描繪,秋天雖然是蕭瑟,同時它也是美麗的,吉利的金秋,因此與《寫生蛺蝶圖》有相同的象征意義?!秾懮惖麍D》整幅畫設色清麗典雅,圖中各物用筆遒勁,頓挫有致,以墨筆勾畫秋蟲河草,色不隱墨,精準傳神,甚至連蚱蜢的須角絨毛皆清晰可見,小花用雙勾,暈染描畫花卉的陰陽向背,營造出花兒隨風搖曳的動態(tài)美。馬培童以下作品,以焦墨畫法,公雞的著色及花與枝的著色,均色不礙墨,與《寫生蛺蝶圖》有相同余韻,《寫玍蛺蝶圖》畫家將蝴蝶翅膀明潤勻薄、柔軟透明的質感刻畫的淋漓盡致,而蚱蜢的翅膀則顯得堅硬厚實,體現(xiàn)了畫家的精湛筆墨技法。馬培童精于暈染,以下作品將公雞的翎毛質感及生活習性刻畫的與真正的實物毫離不差,與趙昌一樣,在調色上突有成就,調彩色寫之,因此有相同之余韻。
——(潘瑋萱寫於上海) 查看更多2021-09-03 15:23:30 31 0 2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