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牧青日記 對話
關于“夏”的文化及夏王朝追尋的有關話題
2022年10月5日 楊牧青于北京
題記:探尋“夏”當前已經是一個熱了幾十年的話題,許多的學者、專家們都披甲上陣,各陳其辭,國家層面對此也花大氣力的進行專項課題研究。其實對此,我已經寫了好多有關的內容,有心的可以去網上查閱《楊牧青:末代軒轅黃帝行跡路線考略(修改稿)》、《楊牧青:堯王行跡考》、《楊牧青:大禹行跡考》、《楊牧青:簡說夏及夏人起源(修改稿)》、《夏王朝并不迷糊——夏本來就是一個具有國家機器特征的大王朝》等文稿。
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三張圖片,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最好。
上圖:楊牧青古文字書法原創(chuàng)作品
視頻:https://v.qq.com/x/page/i3359k767zb.html
問:
華夏民族中“夏”的本義是什么?
為什么夏又引申為夏天的“夏”?
楊牧青答:
閱了41個回答,眾說紛紜,內也有不乏考古或文史,或文字,或民俗等方面的專業(yè)人員,且多有啟發(fā)性例證舉證說明之功,但均未能達主題兩個問號之究竟。
華夏民族中“夏”的本義:是指上古以“夏”命名的一個族群,他們其實是五千多年前黃帝族群的后裔并有血緣關系(黃帝娶縲祖)。到了四千多年前“鯀”的后人(或兒子)“大禹”出北川(大約在四川什邡到汶川一帶),歷甘肅的岷山、臨夏、夏河、洮河等,越隴山過隴塬,從榆林石峁、山西呂梁一線進入運城盆地虞舜王朝管轄區(qū)(中條山/鹽湖)后,因舉薦輔作治水有功,得各族民心,他重舉“夏族”旗幟興夏于夏邑/安邑,故其子“啟”為夏后啟,是開啟夏王朝的意思。
大禹族群,實際上他們是黃帝時期西派去阿姆河流域監(jiān)測太陽運行的一個族群后裔(當時西王姆留守鎮(zhèn)邊陲,所以到了兩千多年后的周穆王姬滿要西行拜會“王姆”,王姆即先王的母親,武功姜塬氏的族群,是神農氏族群后裔,姬姓是黃帝的根源之族姓,姬水在今渭河至北洛河一帶)。
大禹先祖?zhèn)冇只氐絻汝懀睾游髌钸B山進入北川,他們善水善漁獵(這與巴蜀的蠶叢、魚鳧都有關系)。他們是“古羌人”,他們歷史遺留的使命是奉帝命監(jiān)測“太陽”運行軌跡的,崇尚陽光、光明、玉器為禮祀山川、天地、神帝,往往頭戴大面具、腳穿大鞋飾等,類似“巫覡裝”(今北藏有些密宗式舞蹈即是其遺脈),故殷商到周秦一千多年的“夏”字都是那樣的傳承有序。
為什么夏又引申為夏天的“夏”?其實很簡單,因從帝俊、黃帝歷堯舜時代的族群都知道“夏族”本身就是監(jiān)測太陽的,所以后來四季當中自然而然地用“夏”字了呵。
另外,“華”字是從華胥、伏羲一族來源的。華前夏后之華夏,這是夏人對華人的文化禮敬與傳承關系,所以周代春秋時圣賢輩出,明白大道的人很多,故有“華夏”之說以至于秦漢奠定其實了。
我常說的“金口訣”是“科學實證+玄靈思維是認知人類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如今只有西化思想的實證沒有中國本有的玄靈,所以許多上古史就解不開,且多專家而專之一家罷了!壬寅國慶辛卯日楊牧青隨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