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牧青日記 對話
楊牧青:三星堆文化的上古北方文化南下是其重要源頭之一
近來有閱<路生觀史>一文,予以為該文分析的有道理,復閱余之<大禹行跡路線考﹥和<夏文化源淵﹥等雜記,故再說之如下:
上古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南下與巴蜀原住古人(羌為主體)相融合,是影響、開啟、造就"三星堆"古巴蜀文化與文明的重重源頭之一!
"三星堆"另一源頭是中亞和南印度文化的相融合。其實,巴蜀文化與中原王朝的文化雖有吸收但一直不是多融洽的,屬于抗爭類型的,直至秦滅巴蜀古族王國至今的統(tǒng)一[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張儀、司馬錯等率軍攻滅巴(今四川東部)、蜀(今四川西部)]。
按說,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南下入巴蜀路線比東部"東線"二里頭文化進入巴蜀的路線要方便的多,因為"北線"沒有過多的部族王權管轄區(qū)域約束,所以才有了4000多年前"大禹"北出汶川,越岷山至岷縣、過臨洮、翻隴山(六盤山)東行入晉東南運城盆地,以"鹽"和"當?shù)厝丝诙?quot;為優(yōu)勢,重新在"舜王朝"的大環(huán)境下,舉起大旗,振興華夏文化中的"夏文化"(也就是對當時近千年左右的黃帝文化傳承。又如周穆王西去登昆侖、拜祭黃帝臺﹤當時遺墟﹥會王母是沒有錯的)而沒有走東出西安、洛陽之中原路線。
大禹懂水利,又會漁農,他通過改革、征伐、資源占有等方式奠定了新的一個"夏王朝",足跡與王權遍及中原及皖、魯?shù)鹊亍?br>其實謎一樣的三星堆,其實并不是謎,或許是發(fā)掘考古及文化史學者們陷入了不認識、不明白的迷茫中了。我們對上古文化文明的遺留,不能動不動都向中原文化上去拉郎配,或用中原的文化文明標準去量化的。另,考古的偉大之處是為歷史找證據而不是左右歷史發(fā)展或掌控歷史的話語權,一定要放開胸懷看整個華夏的文化與文化!
今,三星堆有文字是以圖紋符號形式出現(xiàn)的,按西方文明定義標準當然就不能認識華夏文明中的圖紋符號形式的"文字"了。
整個廣域的"三星堆文化"是上古帝顓頊至秦滅巴蜀之間兩千多年的歷史呈現(xiàn)。還有"祭祀坑"的叫法及是欠妥的!說開了,三星堆就是以夏文化王權為主體、為主線的文化文明遺存而已!
一一記于"水墨三晉·楊牧青書畫文化行暨晉隴文旅科創(chuàng)123+5實施計劃″推進途程中。圖片來自網絡佚名,感謝原圖片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