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牧青日記 對話
連載2)楊牧青:欲知《山海經(jīng)》 需明《上<山海經(jīng)>表》
西漢劉秀《上<山海經(jīng)>表》原文:
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lǐng)校、秘書言校、秘書太常屬臣望所?!渡胶=?jīng)》凡三十二,今定為一十八篇,已定。
《山海經(jīng)》者,出於唐虞之際①。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②,民人失據(jù),崎嶇③於丘陵,巢於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本,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qū)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跡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nèi)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jì)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jīng)》,皆圣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其事質(zhì)明有信??嘉浠实蹠r,嘗有獻(xiàn)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dāng)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jīng)》所出也。考宣帝時,擊磻④石於上郡⑤,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縛盜械人。時臣秀父向為諫議大夫,言此貳負(fù)之臣也。詔問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經(jīng)》對。其文曰:“貳負(fù)殺窫寙⑥,帝乃梏⑦之?⑧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上大驚。
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經(jīng)》者,文學(xué)大儒皆讀學(xué),以為奇可以考禎祥變怪之物,見遠(yuǎn)國異人之謠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⑨”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
臣秀昧死謹(jǐn)上。
注解:
①唐虞:是唐堯與虞舜的并稱,亦指堯與舜的時代,距今約4300年左右或更久遠(yuǎn),生活在山西臨汾一帶,古人認(rèn)為那是太平盛世,人們遵循自然法則,社會講法制,民以德為本,上下有禮序。如《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薄妒酚?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后,使復(fù)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br>②漫衍:洪水、河水到處漫延。“漫延”是“水滿溢而向周圍擴(kuò)散”意。按,在夏禹父子治水時期和之前,黃河在東南大拐彎處一出洛鄭地段后,就野馬脫韁一樣的散漫無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流淌,攜帶著大量的泥土不斷沖積。
據(jù)學(xué)者統(tǒng)計,近兩千六百多年來,黃河改道多達(dá)26次。加之淮河、海河、灤河、漳河等交錯亂竄,南邊幾與長江交融,近海的華北平原還未徹底形成適宜人居的平原,那會兒滄州、濱州及下至連云港等地都在淺海水區(qū)。春秋戰(zhàn)國到民國時期因水域充沛,北京的南邊還有勝芳碼頭。整個華北平原也只有山東泰山、蒙山一帶的丘陵地和中原邙山、嵩山一帶相對的高山地區(qū),其它地域大都是海水還未退去,到處都是澤水濕地,中原氣候比較熱濕,在三國時期還有大象等熱帶動物生存。因此上,對“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的水患、水利工程一直成為華夏子民幾千年來頭等大事了,也由此鍛煉出中華民族自強(qiáng)不息的精神和努力改變山水風(fēng)貌的拼搏精神。
③崎嶇:一般常見的現(xiàn)代白話文版本,由于生僻字原因,大都以“[危攵] [阝區(qū)] 於丘陵”形式出現(xiàn)。今考,[危攵]音讀“詭”,見《重訂直音篇?卷十三攴pū部》;[阝區(qū)]按清代版本對照,音可讀為“嶇”, [阝區(qū)]見《中華字海?阜部四畫》右邊“區(qū)”以繁體字“區(qū)”出現(xiàn)。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用字、用詞上是非常有深義的,往往是借字以寄懷,因句而抒情,不像現(xiàn)在的人為了職稱職務(wù)升遷而堆積文字長篇大論。
④磻,常見以[石番]形式出現(xiàn),今音讀pán,古音讀bō。磻溪,水名(一名璜河),在陜西寶雞東南,源出南山茲谷,北流入渭水。據(jù)說會封神的姜太公呂尚在此水垂釣而遇見周文王,他們君臣策謀,定略周朝享祚八百八十年,成為美談。
擊磻石於上郡,也就是漢宣帝派人在上郡一帶開采一種大石頭“磻石”,這種石頭根據(jù)經(jīng)文分析,看樣子是一種可以醫(yī)用的石頭,似為砭(音biān))石,內(nèi)含有可以醫(yī)疾的礦物質(zhì),否則古人不會把這種采石的事要記載的那么具體。砭石見于《黃帝內(nèi)經(jīng)》,《尚書?禹貢》“泗濱浮磬料,泗濱浮石?!崩顣r珍《本草綱目?砭石》引《山海經(jīng)?東山經(jīng)》云∶高氏之山,鳧麗之山,皆多針石。郭璞注云∶可為砭針也。
⑤上郡:古代郡名。戰(zhàn)國魏文侯所置(前446年-前396年)。秦惠王十年(前328年)魏獻(xiàn)上郡十五縣于秦,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在膚施縣,今陜西北部榆林市綏德縣。西漢、東漢時沿置,郡治未變。漢靈帝末,因羌胡大擾而遷徙,曹魏時與其它郡縣并為“新興郡”。隋朝時“鄜城郡”改名為“上郡”,唐朝以后就成為歷史地名了。
按“上郡”處于延安北、呂梁西、榆林東南的地理位置察看,當(dāng)為戰(zhàn)國時期古人們所說的上風(fēng)上水之地,也就魏文侯時居于山西運城安邑“魏都”上面的一個郡。由此也可知古人對時空、地理方位觀的基本認(rèn)識和具體應(yīng)用的問題,這是同時代的西方文化文明沒有的精華之處。
⑥窫寙:上古神名,讀音yà yǔ,形象是“人首蛇身”?!渡胶=?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窫窳龍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狀如龍首,食人。”《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北次一經(jīng)》“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于雁門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魚。食之殺人?!薄渡胶=?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貳負(fù)之臣曰危,危與貳負(fù)殺窫窳。”
⑦梏:讀音gù。古代刑拘罪人兩手的刑具?!吨芏Y?秋官?掌囚》“凡囚者,上罪梏拲(音gǒng)而桎(兩手關(guān)械);中罪桎梏,下罪梏。”桎(音zhì)是腳的刑具,也是一種囚禁的形式。看樣子,梏比桎的罪行要輕,現(xiàn)今的死刑、重刑犯就帶腳鐐,這也是一種法制的文化傳承。
⑧?:讀音shū,同“疏”、“ 踈”字。義為“疏通、闊遠(yuǎn)”。也就是說,“帝”將殺害“窫寙”的人“貳負(fù)” 刑拘戴上手銬后遣送到比較闊遠(yuǎn)的一個山區(qū)中,也就是現(xiàn)在山西最北邊的某山區(qū)。
⑨不可亂也:由于西漢起初對《易經(jīng)》這門學(xué)問是非常重視的,并設(shè)為“五經(jīng)博士”之首。這也是劉秀直接把《山海經(jīng)》和當(dāng)時的《易經(jīng)》地位相提并論,以引起漢哀帝要高度重視這本“古籍”,所以他又把該書按“經(jīng)”的名稱給定位為《山海經(jīng)》,其功甚哉!
《易經(jīng)》原文“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其意為“《易經(jīng)》是講述天下最幽深的道理,我們不可厭惡它;《易經(jīng)》是講天下萬事萬物最一般的運動規(guī)律,我們不能搞亂它?!眲⑿阒苯訌摹爸临憽钡健安豢蓙y”的壓縮用詞,他是有很深的寓意??!——庚子三月十一日楊牧青于京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