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牧青日記 對話
楊牧青:現(xiàn)代科技科學思想應該要與華夏文化文明思想很好的融合
偉大的中國“北斗”這個導航系統(tǒng)名字太精妙了,可謂是道破了天機!
現(xiàn)代科技其實是逐步在還原、印證上古智慧之人(神、天帝)對地球的觀察。上古的他們這些非常人的“人”,通過人體自身生命的先后天大修煉與修行,“神識出體”,處高位以俯瞰地理山川(這個高度位置也在如今距地面約2萬、3萬多公處,與北斗運行軌道高度差不多一樣的。)“神識”也就是如同現(xiàn)代人所說的“意識”一樣罷了!
要問,宇宙之中,什么速度最快?不是光,不是電子,也不是量子傳輸,而是意識/神識的剎那。所以,《西游記》中吳承恩先生給孫悟空有了一個筋斗就能十萬八千里的巧妙安排,其實這是“心識”一念的距離,吳先生太高了!又所以,釋迦先生在恒河畔講三千大千世界時用“劫”的時間來譬喻說法的,如“芥子劫”等。
同時,我們再看,就神州中國來說,許多的名山大川、河畔塬邊的寺觀、大城、部落遺址、帝王陵等選址都是那么地好。特別名剎選址,古代沒有科技測量儀器,而這些選址都是那么的好,都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人一到那種地方環(huán)境下,就自然而然地感到身心舒暢。古人靠步行測量的嗎?顯然不是呵!那么大的道場,如四大佛教圣地,道教之羅浮、青城、龍虎及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等,這些都是怎么來的呢?其實,就是名之為佛、菩薩、神、天帝的人將“神識出體”居高位而觀察地面得到的。所以人世間的堪輿家又叫“點穴”,點什么呢?是點人能夠生存有活氣的地方,也就是地磁交接的縫隙處呵!
又所以,伏羲八卦、天干地支、十二將神等是渾然一體的立體空間,是天、人、地、時、空的五位一體觀。之所以,把它用“代數(shù)”方法去代入就能夠預知變化。從淺顯的角度來說,也就是老子講“不窺牖見天道”的意思,再到最低層俗化了的就是“秀才不出門遍知天下事”的大道理。
因為,“神識”居高位看的更全面而已,不過現(xiàn)在人居高位看的更糊涂,所謂縱攬全局也僅是個平面思維而已,這是神識的問題。上萬年的華夏文化文明之博大精深、精彩處莫過于斯也!所以,我提出并力倡“科學實證+玄靈思維是認知人類上古文化文明的基本方法”之論斷,若現(xiàn)代科技科學思維能向華夏文化最妙處融合,而不是一味的偏執(zhí),揪個死理不放,那人類的下一紀元,相信一定會是更加文明的輝煌?。。∫灰?020年3月11日楊牧青隨記于京華
